江梅已胜犹非似,此外馀芳更堪数。
信知风格忌太高,至此从前难著语。
世间初无字可夸,且随颜色称蜡花。
醉人香味解禅定,捩眼静伫辞纷华。
徐熙画花只画神,黄筌细琐皆逼真。
要须别花如别画,只恐此心难付人。
【赏析】
这首诗是元稹对当时文人画的批评。诗前四句为首联,以“胜”字起头,用对比手法说明梅之不同凡俗,后两句点明诗人对这种风格的高度赞赏。次联“信知”二字承上启下,引出对其他文人画的不满。颔联写诗人对文人画的看法。颈联、尾联则具体地描绘出文人画的弊端。全诗立意高远,议论精辟,是一幅富有哲理性的艺术佳作。
首联“江梅已胜犹非似,此外馀芳更堪数。”意思是说:在众多梅花中,江梅虽然已经胜过了其他的梅花,但它却不是最美的。在这里,“胜”字表明了诗人对江梅的喜爱,同时也暗示了江梅在众多花朵中的卓越地位。然而,“犹非似”三个字又表明了诗人对这种卓越地位的怀疑和否定。诗人认为,江梅虽然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其他的梅花,但仍然无法与自然界中最美丽的花朵相比肩。因此,他进一步提出疑问:“此外馀芳更堪数。”也就是说,除了江梅之外,还有其他的花朵可以与它们媲美,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最美丽的花朵。
颔联“信知风格忌太高,至此从前难著语。”则是对前两联的进一步展开与深化。诗人在这里提出了自己对文人画的看法。他认为,文人画的最大特点是风格过于追求华丽和复杂,而这正是其最大的缺点。因此,他在此处引用了“前贤”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句话出自宋代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一文。原文中写道:“若在乎形,得其雄秀者而已;若在乎形势,得其奇伟者而已;若在乎笔法,得其奇绝者而已。是故咫尺有千里之势,寸毫有章句之法,不离绳墨之规,参差错落,非无规律也。”郭熙在这里强调的是,真正的艺术应该注重自然美的表现而不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和复杂。因此,他认为文人画的风格过于追求华丽和复杂是不合适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会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颈联“世间初无字可夸,且随颜色称蜡花。”就是他对文人画的一种讽刺和批评。在这里,诗人借用了“蜡花”这一形象来比喻文人画的特点。他认为,文人画虽然在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艺术表现上却缺乏真实感。例如,一些文人画家为了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会故意夸大花朵的颜色和形状,使它们看起来像是人工雕琢出来的一样。然而,这种所谓的“美丽”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真正的花朵是不可能被人工雕琢出来的。因此,诗人认为,文人画应该摒弃这种过分追求华丽和复杂的做法,而是应该像对待蜡花一样,只关注它的真实颜色和形状。
尾联“醉人香味解禅定,捩眼静伫辞纷华。”则是对前两联的进一步总结和升华。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来形容文人画的特征。第一个典故是“香炉峰”,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泠印社旁的山峦之中,山上有一座著名的香炉峰。传说这座山峰的形状酷似一只正在燃烧的香炉,因此而得名。第二个典故是“禅定”,它指的是禅宗修行者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心无杂念、专注内观的状态。
尾联中,“醉人香味解禅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人画所散发出的香气能够让人沉醉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宁静的世界,这就像是一个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场所。在这里,诗人将文人画比作一个香炉峰,暗示了文人画所散发出的独特香气能够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和纷扰。
“捩眼静伫辞纷华”这句话则是说,文人画家们常常陶醉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至于他们的眼睛都不由自主地转向画卷本身,不再去关注周围的世界。在这里,诗人用“捩眼”这个词来形容文人画家们沉浸在画卷中的状态,而“辞纷华”则意味着他们远离了世俗的繁华和喧嚣。
这首诗通过对江梅和其他花卉的赞美以及对文人画的批评和分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文人画的不满。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对文人画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整首诗立意高远、论述精辟、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