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溪上坡坨,溪亦因山曲。
行尽高深处,招提隐山腹。
往者灰烬馀,白塔但孤矗。
十年闹斤斧,有此千间屋。
阿师笑相语,异事子当卜。
今日钟报客,振响非人触。
病悴优婆塞,归梦到松菊。
诸圣惠三昧,警我烦恼毒。
卧听夜雨喧,起看晓云族。
去路犹恐迷,主人费斋粥。
《曲尺山云居寺》
循溪上坡坨,溪亦因山曲。行尽高深处,招提隐山腹。
【注释】1、“循”,沿着。2、“坡坨”,“坡”是土坡,“坨”是小土堆,此处指山的形态。3、“溪亦因山曲”,意思是说溪流也顺着山势弯弯曲曲地流淌。4、“招提”,梵语的音译,即佛教建筑。“隐”,隐藏。5、“阿师”,对僧侣的尊称。6、“子当卜”,指应该有所选择。7、“十年闹斤斧”,形容过去十年中,寺院被砍伐得非常严重,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建筑。8、“有千间屋”,说明现在云居寺的规模非常大。9、“阿师笑相语”,意思是说阿师笑着对诗人说。10、“异事子当卜”,指的是一些不同的事情,需要自己决定取舍。11、“钟报客”,指寺庙里的钟声在迎接游客。12、“振响非人触”,意思是说钟声的振动不是因为有人敲击,而是由于风力作用。13、“病悴优婆塞”,形容诗人身体虚弱,面容憔悴像一位僧人。14、“归梦到松菊”,意味着诗人在梦中回到了松树和菊花丛中。15、“诸圣惠三昧”,指佛陀的教诲或教导。16、“警我烦恼毒”,警示我内心的烦恼如同毒药般难以消除。17、“卧听夜雨喧,起看晓云族”,形容诗人在夜晚听到雨声,早晨看到云彩。18、“去路犹恐迷,主人费斋粥”,意思是说即使要走很远的路,也担心会迷失方向,因此要向主人借点粥吃。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绘云居寺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长篇山水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云居寺的自然美以及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首句“循溪上坡坨,溪亦因山曲”,诗人沿着溪流而上,发现溪流因为山势而弯曲,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这里的描述不仅勾勒出云居寺周围的自然环境,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第二句“行尽高深处,招提隐山腹”,进一步描绘了云居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高深之处,意味着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隐于山腹之中,则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云居寺深深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往者灰烬馀,白塔但孤矗”,描述了过去云居寺遭受破坏的情景,只有一座孤独的白塔矗立在那里。这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期望。这句诗既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又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四句诗分别描绘了云居寺的历史变迁、现状以及周边环境。如“十年闹斤斧”,意味着过去十年里,云居寺被砍伐得非常严重,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建筑。而如今,它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规模宏大,令人惊叹。
第五至第八句则是对云居寺内景的描绘。如“阿师笑相语”、“异事子当卜”、“钟报客”等诗句,都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云居寺内部的宁静祥和,还体现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诗人还提到了钟声在迎接游客时发出的悦耳声响,以及清晨云彩的变化等自然现象,这些都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最后两句“卧听夜雨喧,起看晓云族”,则是对诗人自身情感的抒发。夜雨的喧嚣与晨云的变幻,都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思绪和感慨。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珍视与欣赏。
整首诗通过对云居寺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自然美、历史底蕴以及人文气息,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富有深刻的哲理意义。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爱之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