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常多忧,政坐口复牵。
谁能百无营,饮露如寒蝉。
原野足饿殍,山泽漫臞仙。
作计苦不早,身穷乃怨天。
刘石扰河洛,孝孙方南迁。
庇无一区宅,耕无一亩田。
牛车不自救,枯骸枕道边。
君看董与葛,见几预着鞭。
智虑故不同,祸福仍相悬。
关辅已荆棘,江淮复戎旃。
吾生亦可料,速办买山钱。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的感慨和忧虑,表达了他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担忧。
诗的第一句“处世常多忧,政坐口复牵。”描述了诗人在生活中常常感到忧心忡忡,这种忧虑往往源于他的言行举止。这里的“言”可以理解为言论、言辞,而“口”则代表了说话的行为。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诗人在言语上总是受到约束,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束缚让他感到忧虑。
第二句“谁能百无营,饮露如寒蝉。”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困境。他似乎已经失去了所有希望,只能像寒蝉一样在露水中生存。这里的“百无一营”表示一无所有,没有任何追求或目标。而“饮露如寒蝉”则形象地描述了他在贫困中的无助和绝望。
第三句“原野足饿殍,山泽漫臞仙。”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他看到田野上饿死的人,山泽中憔悴的仙人,这些景象都让他感到震惊和悲痛。这里的“足饿殍”和“漫臞仙”都是用来形容极端悲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第四句“作计苦不早,身穷乃怨天。”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和抱怨。他认为自己在面对困境时,应该及早制定计划,而不是等到身无分文时才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这里的“苦不早”可以理解为“苦”在这里有多重含义,既表示痛苦,也表示困扰。而“怨天”则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不满。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转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描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例如“刘石扰河洛,孝孙方南迁。”这句中的“刘石”指的是刘曜,一个历史上著名的皇帝。而“河洛”则是指黄河和洛河一带,这里是当时的首都洛阳。诗人通过提到刘曜的暴政,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混乱。
“庇无一区宅,耕无一亩田。”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生活的艰辛。没有地方可以庇护,也没有土地可以耕种,只能依靠乞讨来维持生计。这里的“庇无区宅”可以理解为没有地方可以藏身,而“耕无亩田”则表示没有土地可以耕作。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在战乱中的无奈和困顿。
诗人转向对未来的展望,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困境。“牛车不自救,枯骸枕道边。”这里的“牛车不自救”可以理解为没有交通工具可以逃离灾难,而“枯骸枕道边”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孤独和无助。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悲观和无力感。
尽管面临如此多的困难和挑战,诗人并没有放弃希望。相反,他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并提前做好准备。“君看董与葛,见几预着鞭。”这句中的“董”指董仲舒,西汉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葛”则指葛洪,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他们都是古代有远见卓识的人物,能够预见未来的变化并提前做好准备。诗人通过提及这两位古人,暗示自己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和前瞻性思维。
诗人总结了自己的观点:“智虑故不同,祸福仍相悬。”他认为智慧和见识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看法和态度。然而,无论个人的智慧如何,命运的安排仍然是不可改变的。这里的“祸福”可以理解为幸运和不幸,而“悬”则表示难以预测和控制。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思考和接受。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个人经历的描述和对社会背景的分析,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诗人也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前瞻性思维,并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这样的主题和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