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前卷箔见晴峰,夏口武昌西复东。
三国六朝襟带地,孤城四水鼓鼙中。
女墙夜送淮山月,老树秋生梦泽风。
君作此堂心万里,应怜世上少英雄。
【注释】
次韵李黄州江淮伟观:这是作者应李黄州之邀,为他的江陵府所作诗作。次韵:即和韵。李黄州:指李公麟,当时任江淮制置使兼知庐州。江淮: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伟观:壮丽的风光。卷箔:收起帘子。晴峰:晴朗的山岭。夏口:古县名,在今湖北省境内。武昌:今武汉市。西复东:东西两侧。襟带:地理上的咽喉要地。孤城:指郢州(今荆州)古城。鼓鼙:古代军用乐器。女墙:城上矮墙。淮山月:指月光照射下的淮水一带的山脉。梦泽:指洞庭湖。老树秋生梦泽风:指秋天的洞庭湖水面上吹来的阵阵凉风。此堂心万里:意指诗人心中充满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君:你。怜:哀怜。少英雄:缺少像诸葛亮这样能够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的大英雄。
【赏析】
这首七律,是诗人在宋徽宗政和年间应李公麟之邀,到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市)为其新建的“万卷堂”题写的。
首联“槛前卷箔见晴峰,夏口武昌西复东。”起承关系十分明显。首句“槛前卷箔”,点明题写之地;第二句“晴峰”,点明题写之物。“晴峰”,即晴日的山峰,这里指长江两岸群山。“夏口武昌”,泛指南北地区的长江两岸,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两省的部分地区。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坐在万卷堂的窗前,看到外面晴空下,群山起伏,从夏口往武昌方向延伸。这一句写景,把万卷堂建在江陵这个位置写得很清楚;而“晴峰”二字又写出了万卷堂的所在地江陵的自然景色。
颔联“三国六朝襟带地,孤城四水鼓鼙中。”承转关系也很明显。“襟带地”,就是地理上的咽喉要地,这里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略要地。“鼓鼙”,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这里代指军乐。意思是说,万卷堂坐落在三国六朝时期的战略要地,四周环水的江陵城中有鼓声,说明这里有战鼓声。这一句承上启下,把万卷堂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交代得清清楚楚。
颈联“女墙夜送淮山月,老树秋生梦泽风。”承转更为明显。“女墙”,指城门上的矮墙。“淮山月”,指淮河两岸的山峰。“梦泽”,指洞庭湖。这两句意思是说,万卷堂的南面墙上有一道矮墙,晚上可以看到淮河两岸的山峰上有月光反射出来。万卷堂的西边和东边都有一条河,河水流动的声音就像是战鼓一样,所以叫做“鼓鼙”。这一句承接上句,把万卷堂的地理位置写得更加清楚。
尾联“君作此堂心万里,应怜世上少英雄。”承转关系依然很明白。“心万里”,意思是说,我住在万卷堂里面,心里想着的是天下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这里的“心”字是指心思或思想。末二句“应怜世上少英雄”,意思是指我同情社会上缺少像诸葛亮那样的大英雄;“应怜”,是应当可怜的意思,也就是应该感到遗憾的意思。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思是说,我住在万卷堂里,心里想着的都是天下的事,但是世上却没有像我这样的英雄人物。
整首诗通过万卷堂的建筑特点来表现诗人的胸怀壮志、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