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传烽火,胡儿大入边。
已闻隳列障,不但扰屯田。
借箸思人杰,摧锋属少年。
偷安惭暇食,万灶起愁烟。
【注释】
- 感事:《后汉书·朱浮传》载,朱浮为交趾都尉,时有军役,而郡将贪残,不恤士卒。浮上疏言:交趾蛮夷率服,唯苍梧、桂林贼率未定。愿请入抚,乃出军击之,遂破此二郡。后因以“感事”称颂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忠臣。再用:又作“复用”。回向壁间旧韵:指重用老臣。《新唐书·李峤传》:“及武宗欲起大狱,召为翰林学士。帝谓曰:‘朕方求直言,卿可复用乎?’对曰:‘臣已老,不堪复事圣颜矣。’”壁间:指墙壁之间。旧韵:指杜甫的《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江北传烽火:指安南战事。《旧唐书·李峤传》:“峤在中书舍人,尝与李峤同直宿,见北门夜有警急,峤曰:‘此必边兵内寇也。’即命驾归宅。其夕,有诏征天下兵赴东都,皆集于含元殿。明日,百僚毕会,峤独坐隅。时人以为知几。”胡儿:安南人。大入边:指战事频繁,边境告急。
- 已闻隳列障:据《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记载,天宝十一载(752),玄宗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讨叛将石演荣,子仪败绩。是年十二月,哥舒翰自拔西出,留郭子仪守长安,自率精兵进击石演荣等,大胜之。隳:毁坏。列障:指边防的壁垒关塞。《新唐书·李林甫传》:“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六军哗变,诛杨国忠及贵妃,太子即位,号为太上皇。时朝臣多阿党林甫,莫敢谏诤。林甫惧祸及己,乃矫诏使剑南节度王思礼发兵捕异己者。思礼按剑怒曰:‘公何得妄杀士众!’林甫惊惧,乃引兵还京师。至咸阳,收执思礼,送诣行在所。于是贬林甫循州刺史,寻流死黔中。”不但:不仅。扰屯田:指战争影响农田生产,导致百姓生活困苦。
- 借箸思人杰:据《晋书·阮籍传》载,阮籍曾梦见有人送给他一具大笔杆的筷子,于是他拿起笔来写起字来。后来人们便把这种梦作为才高八斗、文如泉涌的象征。
- 摧锋属少年:语见《史记·项羽本纪》。
- 偷安惭暇食: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意思是说国家安定时没有闲暇去吃饭,现在连饭也吃不成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边事的七绝。全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地战火纷飞、胡兵入侵的情景;后两联则反映了朝廷对此事的漠视和忧国忧民之情。首句写边患不断。“江北传烽火”,指的是当时安南战事频繁,边境告急。“胡儿大入边”,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场景,胡人军队大规模进入边疆。次句写朝廷对此漠不关心。“已闻隳列障”,是指朝廷已经听闻边疆发生战事,但仍然置之不理。这一句既揭示了朝廷的无能,也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第三联写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借箸思人杰”,意味着诗人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朝廷却对此视而不见,只关注自己的安逸生活。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无奈和惭愧之情。“偷安惭暇食”,意指国家安定时没有闲暇去吃饭,现在连饭也吃不成了。这一句既是对朝廷的讽刺,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处境的无奈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