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原自有知存,气蔽其明物又昏。
渐渐剔开昏与蔽,一时俱透理穷源。

【注释】

此句是说:我本来心中就自有知见存留。

气蔽其明物又昏:指被外物所蒙蔽,以致不明了事理。

渐渐剔开昏与蔽:逐渐清除心中的蒙蔽,使本心显露出来。

一时俱透理穷源:一下子全都通达明了,明白了事物的道理和来源。

【赏析】

此诗为作者训诲儿子的诗。诗人以“训蒙”作诗题,说明此诗的内容主要是教导儿子。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并指出了认识发展的关键所在。

首句“此心原自有知存”,点出中心,直入正题。诗人把“知”字作为全诗的核心,贯穿始终。接着二句用“气蔽其明”四字,对“知”作了具体的解释。所谓“蔽”,就是指外界的干扰、障碍。“气”在这里代表人的主观意识,它蒙住了人的眼目,使人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昏”则表示迷惑,是“气”造成的结果。这两句是说,人本来就具有知识,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这些知识就暂时消失了,就像眼前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三、四句承上启下。前两句提出问题,后两句解决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渐渐剔开昏与蔽”。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剔开”“昏与蔽”来形容“涤除”或“清除”自己头脑中的杂念,恢复自己的理智,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

最后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渐”字,意思是说,要彻底清除头脑中的杂念,恢复理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经过一番努力后,才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即“一时俱透理穷源”。

这首诗虽然只是短短的二十个字,但含义十分深刻,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