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形与理别言心,其实随形有理存。
才与理违形独用,便为物欲理皆昏。

【解析】

此诗是诗人对儿童教育问题的论述,旨在说明人的道德修养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全诗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人的本性是“道”,第二部分说“道”与“理”的区别,第三部分写“心”和“形”的关系及“物欲”与“理”的关系。诗人认为,人天生有“道”的本性,但“才与理违”,即人天生就有“才”,而“才”与“理”相违,所以人们往往不能正确理解“理”。诗人认为“形”是“道”的表现,而“形与理别”,所以人们不能从“形”中领悟“道”,这是人们的“昏”。诗人用“人心”指代“人性”,用“道”“心”指代“道德”,用“理”“形”指代“道德规律”,用“物欲”“理皆昏”指代“物质欲念”。因此本题答案为:“因形与理别言心”,指人的本性是“道德”;“其实随形有理存”,指“道德”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才与理违形独用”,指人天生有“才”,但“才”与“道”相违;“便为物欲理皆昏”,指“物欲”与“道”是相对的,当“才”与“理”违背时,人们就会陷入“物欲”之中而不能自拔。

【答案】

人心道心三首

因形与理别言心,

其实随形有理存。

才与理违形独用,

便为物欲理皆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