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毛细雨蔼遥空,偏与花枝着意红。
人自多愁春自好,天应不语闷应同。
吟笺谩有千篇苦,心事全无一点通。
窗外数声新百舌,唤回杨柳正眠中。

【解析】

“寄恨”是题目,也是全诗的中心。从诗题看,这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言绝句。“寄恨”,即寄托哀愁、抒发愤懑之意。“如毛细雨蔼遥空”,“蔼”意为弥漫,“蔼”指细小而轻慢地弥漫在天空中。“花枝”,“柳叶”。《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也有“春风知别意,吹动柳条斜”的诗句。此处“花枝着意红”与前两句相照应,“着意红”既指花朵盛开,也暗指诗人的情怀。

第二联“人自多愁春自好,天应不语闷应同”。“人自多愁春自好”是说,人们自己总是满怀忧愁,可春天却依然美好。“天应不语闷应同”的意思是,上天仿佛是一声不响,但心中的郁闷和人们的一样。“人自多愁”“春自好”,都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天应不语”中的“不语”与“天应不语”相联系,表明作者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它们能够理解人类的情感。

第三联“吟笺谩有千篇苦,心事全无一点通”。“吟笺”即写在书信里的诗词,“吟”是作诗的意思;“谩有”意为徒劳,无用;“心事全无一点通”的意思是:尽管我费尽心机地吟诵了许多诗文,但内心却没有一点相通之处。《文心雕龙·原道》中有“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之说,可见文章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作者认为“心事全无一点通”是不合天道的。

第四联“窗外数声新百舌,唤回杨柳正眠中。”新百舌是一种鸟,常栖息在树上,鸣叫时声音清脆悠扬。“唤回杨柳正眠中”的意思是:新百舌鸟的叫声把正在熟睡的杨柳惊醒了。“唤回”“正眠”都表现了新百舌鸟美妙动听的歌唱。尾联以景结情,以新百舌的鸣叫来象征诗人的希望。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王建所作,是一首咏物诗。王建(767—835),字仲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出身寒微,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他长期沉沦下僚,所以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清丽,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易懂。这首《寄恨》,是一首借咏物抒怀之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如毛细雨飘洒在空旷的天宇之上,它特别偏爱那繁花似锦的花枝,给它们涂上一层艳丽的红色。这里,“如毛细雨”是实写,“蔼遥空”是虚写,将无形的抽象的感情化作形象生动的景物表现出来,使感情表现得更含蓄深沉。“偏与花枝着意红”一句,点明了咏物对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中间两联紧承上句展开议论。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进一步发挥议论。“人自多愁春自好”,意思是说,人们在春天里总感到惆怅烦忧,而春天本身却是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天应不语闷应同”,意思是说,天似乎并不说话,但却默默地与人们的心情相通。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春天的美好,而且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吟笺谩有千篇苦”,意思是说,我在信笺上吟诵了许多优美的诗篇,然而这些诗篇却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心事全无一点通”,意思是说:我的心意全都无法传达给对方。这一句既是对上面几句的总结概括,又是对前面两句的深化发展,从而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最后两联,诗人以新百舌的鸣唱作比,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新百舌是一种小鸟,常在树枝上鸣叫。它那清脆悦耳的声音能把酣甜的春梦唤醒。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比喻,把自己的希望和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期望。

这首诗是一首借咏物言志的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新百舌的吟诵,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愿望,表现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