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起布衣,诗史天下选。
眼中无全牛,万象转綮窾。
曹刘知几辈,波澜付一卷。
凄其忧世心,妙若医国扁。
惜哉无孔子,不得并坟典。
豹露管中班,吾犹及浅浅。
岁月走江淮,冷淡空盘盏。
诸子不见味,咀嚼必禁脔。
遗编过三复,奥义见百遍。
长言起清风,竦立侍冠冕。
减米散同舟,读已事在眼。
吾岂监河侯,不救在陈患。
生尘甑屡空,戛釜声不免。
迢迢千里程,与汝共艰崄。
虽无百丈牵,顾有众力挽。
愿学平原公,试草乞米简。
更问偕来人,恐有蔡明远。

【诗句解读】

  1. 诗的开头,“老翁起布衣,诗史天下选。” 描述了一位老翁,虽然只是布衣之身,但却被誉为诗史,被天下所选择。这里的“诗史”意味着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2. “眼中无全牛,万象转綮窾。” 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他看到了万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如同庖丁解牛般得心应手。这里的“无全牛”和“转綮窾”都是比喻,表示他能够深入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游刃有余。
  3. “曹刘知几辈,波澜付一卷。” 描述了曹操和刘备等历代英雄人物,他们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被诗人浓缩在一卷书里。这里的“知几辈”和“波澜”都是关键词,表示历史的丰富和复杂。
  4. “凄其忧世心,妙若医国扁。” 描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他的担忧和智慧就像医生一样,能够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里的“凄凉”和“妙若”都是形容词,表示诗人的心情和智慧。
  5. “惜哉无孔子,不得并坟典。” 表达了诗人对于没有孔子的遗憾,因为他无法与孔子并肩,传承儒家的经典。这里的“惜哉”和“并坟典”都是感叹词,表示诗人的遗憾和感慨。
  6. “豹露管中班,吾犹及浅浅。” 描述了诗人看到豹子露出头来,但仍然只是浅浅的样子。这里用豹子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7. “岁月走江淮,冷淡空盘盏。” 描述了岁月如水流逝,生活变得平淡无味。这里的“走江淮”和“盘盏”都是形象的描写,表示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8. “诸子不见味,咀嚼必禁脔。” 描述了学者们看不到生活的味道,只能咀嚼其中的苦涩。这里的“咀嚼禁脔”是成语,表示生活中的艰辛和苦涩。
  9. “遗编过三复,奥义见百遍。” 描述了诗人反复阅读古籍,领悟其中的深意。这里的“遗编”和“奥义”都是关键词,表示古籍和深意。
  10. “长言起清风,竦立侍冠冕。” 描述诗人的话语如同清风般清新脱俗,他的言辞庄重而有力。这里的“长言”“清风”和“冠冕”都是形容词,表示诗人的言辞和气质。
  11. “减米散同舟,读已事在眼。” 描述了诗人共同度过困难,共同承担责任的情景。这里的“减米散同舟”是成语,表示共同分担困难。
  12. “吾岂监河侯,不救在陈患。” 描述了诗人自己不是监河侯那样有能力的人,无法救助陈国的危难。这里的“监河侯”和“陈患”都是关键词,表示诗人的处境和能力。
  13. “生尘甑屡空,戛釜声不免。” 描述了贫穷的生活中,炊烟袅袅升起,锅碗瓢盆的声音不绝于耳。这里的“生尘甑”和“戛釜声”都是形容生活的贫苦和艰难。
  14. “迢迢千里程,与汝共艰崄。” 描述了遥远的路途和艰难的困境,只有与你共同面对。这里的“迢迢千里程”是成语,表示遥远的距离和困难。
  15. “虽无百丈牵,顾有众力挽。” 描述了虽然没有像百丈高的绳索那样强大的力量,但是众人的力量却可以支撑整个局面。这里的“百丈牵”和“众力挽”都是形容词,表示力量的大小和作用。
  16. “愿学平原公,试草乞米简。” 描述了诗人希望像平原公那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能够为百姓着想,为他们解决生计问题。这里的“平原公”是古代的一个贤者名字,代表一种高尚的理想。
  17. “更问偕来人,恐有蔡明远。” 描述了诗人再次询问一起前来的人,可能还有像蔡明远这样有远大志向的人存在。这里的“更问偕来人”是成语,表示再问那些一起来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诗人在乱世中的生活和思考。诗人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世事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的深情关爱。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崇高品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