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山西送落晖,百年耆旧数他谁。
畏途几历青泥险,往事惟馀白发知。
今代衣冠遗此老,前朝簪笏付吾儿。
明朝归葬西邙路,五世哀思百尺碑。
【注释】
①桐江:即桐江,源出安徽黄山,流经江西、浙江至福建入海。②“畏途”句:意指道路艰险。青泥:古道名,在今甘肃天水一带。③前朝:指东晋时,王导辅佐司马睿建立的东晋王朝,王导为元勋重臣。④簪笏:插有笔的玉饰(古代官员用物)和手执的礼帽。⑤明朝:明天。⑥五世:五代。⑦哀思:悲痛思念。⑧百尺碑:形容墓碑高大。
【赏析】
袁宏《三国名臣赞》中说:“王丞相(王导)总角时见谢太傅(王导之从父兄),问曰:‘会见,何似人?’答曰:‘人们。’总角,小儿发未结也,群小以手指地曰:‘这是王右军(王羲之字),是庾公(庾亮字),是逸少(桓温字),是车骑将军张玄(张华字)。总角者,总角稚也。(按《世说新语·容止》云‘总角抱孙枝’,谓总角之时,形貌如童稚,故言稚也。今俗人谓小儿发为总角,非也。若论其形则稚矣。又《晋书·谢安传》云‘总角便奇致’,《王羲之传》云‘总角游于王敦后庭’,皆谓其年幼有异禀也,岂谓总角者,总角稚乎?此误也。”王导总角见谢太傅,问谢太傅如何,答曰人们都一样。王导总角,群小皆以手指地而答,说是这些人。王导年少就很有才气,后来官居上位,对那些当年小孩子们用手指地而回答的人,一一加以识别,一一加以任用。这诗就是王导对当年的小孩子们所作的评论。
诗的前四句,先写送别情景。桐江之滨,夕阳西下,余晖将尽,一片落日余晖,映衬着桐江两岸的青山绿树,景色十分美丽,诗人站在江边目送朋友离去,感慨万千。百年耆旧数他谁:百年之后,谁是长寿的老人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与不安。“数”,通“数”之“数”。耆(qí):老年。
后四句写送别后的感受及友人的遭遇。畏途几历青泥险:怕走险峻的山路。青泥:山名,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太平寰宇记》卷一六八引《括地志》:“青泥山在岐州扶风县北三十里,一名青泥岭。”事惟馀白发知:只有白发老人还知道过去的事情。“惟”同“唯”,只是。白发:头发变白,表示人已老,这里指袁宏的年岁已老了。“惟”同“唯”,只是。
“今代衣冠遗此老,前朝簪笏付吾儿”,现在朝廷里的官员都已经遗忘了这位老人,只有我这个儿子才能继承父辈的衣钵。“衣冠”:指文士。“簪笏”:指官帽与手执的礼帽。“遗”同“贻”,“贻”赠送的意思;“付”交给的意思。“吾儿”:我的儿子。
末二句写袁宏的归葬之地及墓地情况。明日西邙路,明朝:明天。“西邙路”,即邙山道,在洛阳西北,为埋葬死者之所。“五世”两句,意为:我们这一代的人将永远怀念你。五世:五代。哀思:悲痛思念。百尺碑:形容墓碑高大。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朋友袁宏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袁宏一生功业和品德的肯定与赞扬,以及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