岝崿山前吊隐君,招魂九些泪沾巾。
风云失势丹心死,天地无情白发新。
西洛衣冠遗一老,东篱诗酒是全人。
盖棺事了应无愧,消得新阡号逸民。

【注释】

挽检院吴对山:这是一首悼念友人的挽词。吴对山,名不详,是作者在西洛(洛阳)的朋友。岝崿山前吊隐君:岝崿山,在今河南陕县南。隐君,指隐士。招魂九些泪沾巾:招魂、九些,都是古代丧歌的名称,此处指为亡友而吟诵的挽歌。九些,即《薤露》等九首挽歌之一。“些”是曲调名。招魂,指唱起挽歌。“招魂”,语出《楚辞·招魂》。“泪沾巾”,即泪洒衣襟,形容悲痛之极。风云失势丹心死,天地无情白发新:风云失势,这里比喻朝廷政治腐败,不能施展抱负。丹心,忠心。天地无情,指世道不仁。这两句说,自己因国事败坏而感到失望,因而忠心耿耿地为朋友送葬,但世事如梦,自己却已白发苍苍。“风云失势”与“天地无情”是互文见义。

西洛衣冠遗一老,东篱诗酒是全人:西洛,指洛阳一带地区。《隋书.经籍志》载有《周官礼》、《周官乐》等书,可知西洛曾有周代礼乐制度和制度,后汉末洛阳一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中心,故称。衣冠,原指古时士人戴的帽子,也用以借指士人。东篱,即东篱下,泛指田园生活。“东篱”句意为自己虽年迈,但仍保持着诗人的本色,乐于过田园生活,不慕权贵。“东篱诗酒”句,意谓自己虽然年迈,但仍然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像陶渊明那样醉心于田园诗酒之中。这两句是写自己虽身处官场,仍不忘归隐田园;即使退职在家,也不做贪官污吏,而是过着清静的田园生活;既保持了高洁的节操,又不失为人的尊严。盖棺事了应无愧,消得新阡号逸民:盖棺事了,指安葬完毕。“新阡”,即新坟。“号逸民”,指自称不受世俗污染,隐居山林的人。这两句说,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可以告慰于天壤之间,所以死后无所愧疚,死后仍可称颂为不受世俗污染的隐士。赏析:

这首诗是悼念友人的挽词。吴对山是作者在西洛(洛阳)的朋友。诗一开始便点明哀悼的对象是“对山先生”。这位对山先生,生前曾为国事而忧愤悲切,死后则被作者以“丹心”和“白发”来表现他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从第二句开始,诗人便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比喻,来揭示对山先生的内心世界。这些比喻中,既有“风云失势”、“天地无情”,也有“西洛衣冠”、“东篱诗酒”,更有“招魂九些”、“泪沾巾”,以及“天地无情”、“天地有情”等等。这些形象的运用,都使对山先生的悲剧命运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再现。特别是那“天地无情”一句,更是集中地表达了他对国运衰微的痛苦感受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这种感受和态度,既是对山先生性格特点的真实反映,也是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流露。因此,当我们读到“天地无情白发新”时,就会感到它不仅是对山先生个人命运的概括,同时也是对整个时代的深刻写照。

第三联“西洛衣冠遗一老,东篱诗酒是全人”则是对对山先生品格的赞颂和对其人生结局的肯定。在这里,“遗一老”是说西洛(洛阳一带)还有一位年迈的士人;“是全人”则是指他仍保持着诗人的本色,乐于过田园生活,不慕权贵。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诗人所推崇的。而诗人之所以要这样赞美对山先生,一方面是因为对山先生生前的为人处世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诗人在对山先生去世表示哀悼时,也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因为他相信这样的一位高尚的人格典范的存在,将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尾联“盖棺事了应无愧,消得新阡号逸民”,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和总结。这两句不仅表明了他对过去的所作所为没有愧疚感,而且也表明了他愿意以逸民自居,保持自己的高洁节操和独立人格。这两句话既是诗人对自己一生行为的概括和评价,也是对他未来的人生道路的一种展望和期许。总之,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对山先生这一光辉形象,并对他的人生命运进行了深情的回顾和高度的赞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