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如伏猊,波面忽引首。
江形若瓢然,此山乃其口。
往读西归志,一一未深剖。
及兹亲见之,语巧极雕镂。
妙哉写物功,万像不藏覆。
当时偶然书,信在三纪后。
临流重吁叹,有涕泫襟袖。
君看连城璞,岂但今不售。

【译文】

山势如伏猊,波面忽然引首。

江形若瓢然,此山乃其口。

我读西归录,一一没有深剖。

及兹亲见之,语巧极雕镂。

妙哉写物功,万像不藏覆。

当时偶然书,信在三纪后。

临流重吁叹,有涕泫襟袖。

君看连城璞,岂但今不售。

【注释】
过大信口忆西归:指大诗人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西归,即指长安,唐都城所在地。忆旧游,是回忆过去的事情。
载(zǎi)大江渺渺:载,载船过江。渺渺,形容江水广阔无边。
忽二石山如伏猊(nī)出:伏猊,猛兽狻猊,这里指两座小山。
如伏猊引出水面东西对峙:如伏猊,形容小山耸立的样子。引出水面,形容小山从江水中凸现出来。东西对峙,形容两座小山并排耸立。
江形若瓢然:形,形状;瓢,葫芦瓢,这里形容江水的流动状态。
则江之广狭可见视之信然:则字是连词,“就”。信然,确实如此。
妙哉写物之功:写物,描写事物。妙哉,赞叹的意思。
感而赋此篇:感,受到感动;赋,作文章。
两山如伏猊:两山,指两座小山。如伏猊,形容小山耸立的样子。
波面忽引首:波面,波浪表面。忽,突然地。引首,形容波浪起伏的样子。
江形若瓢然:形,形状;瓢,葫芦瓢,这里形容江水的流动状态。
此山乃其口:此山,指两座小山。乃其口,形容小山是长江的入口。
往读西归志:往读,以前读过。西归志,指《西归志》。
一一未深剖:一一,逐一。未,没有。深剖,深入剖析。
及兹亲见之:兹,这个。及,遇到。兹,这个。亲见之,亲自看见它(西归志)。
语巧极雕镂:语,语言。巧,巧妙。雕镂,雕刻修饰。
妙哉写物功:妙哉,赞美之意。
万像不藏覆:万像,千千万万的事物形象。不藏覆,没有隐藏和遮盖。
当时偶然书:当时,那时候。偶然,偶尔。书,书写、记载。
信在三纪后:信,相信。三纪,三十年。后,以后。
临流重吁叹:临流,面对流水。重吁叹,深深地叹息。
有涕泫襟袖:有涕,有的。泫,泪水涌出。襟袖,衣襟袖子。
君看连城璞:君看,你来看。连城璞,珍贵的玉石璞玉。
岂但今不售:岂但,不仅仅。今,现在。售,出售、卖。

【赏析】
这首诗以《西归录》为题,通过作者对西归录中景物的观察与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读者的视角出发,将读者带入到作者所观察到的景色之中。

诗歌开篇即用“大江渺渺”四字概括了整个景象,给人以深远的想象空间。接着,作者通过对两座小山的描述,勾勒出江水流动的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广阔的江河之上。

作者又以“两山如伏猊”一句进一步描绘小山的特点,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具体。紧接着,“波面忽引首”一句,将小山从江水中凸现出来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能够听到波涛翻滚的声音。

作者又通过“江形若瓢然”一句,进一步描绘了江水的形状。这一比喻既富有诗意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暗示着江水的广阔无垠和浩渺无尽。同时,这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和谐统一,给人一种宁静而宽广的感觉。

作者又以“此山乃其口”一句巧妙地指出了小山的位置和作用。这一细节的描写既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又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同时,这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立体化和动态化。

作者通过对《西归志》的阅读体验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这一情感表达既真挚又感人肺腑,使整首诗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这首诗通过对《西归志》中景物的描绘和自己的体验的抒发,成功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祖国河山的无限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