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登步兵台,缅怀昔来游。
英声入万壑,奇气盘九幽。
转盼迹已陈,况今仍千秋。
鸾凤吟苏门,奚用愧彼俦。
堪笑刘越石,幸胜功遂收。
登高君能赋,乃是子安流。
作诗已可人,洗我万古忧。

【注释】

  1. 步兵台:在今陕西扶风。因汉代有步兵校尉,故名。
  2. 缅怀昔来游:指诗人登台时想到过去曾在这里游览过。
  3. 英声入万壑(hè):英名远扬的声音传入深远的山谷。
  4. 奇气盘九幽:奇特的神采笼罩着深奥的幽暗之处。九幽:古人认为地下有九重幽冥,这里代指深山、幽林。
  5. 转盼:转眼。迹已陈:遗迹已成旧迹。
  6. 鸾凤吟苏门:指晋代苏峻之乱后,王导隐居于会稽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石室,以琴声和鸣,作《鸾凤歌》,以示超然自得。苏门:指会稽山的山门。
  7. 奚用愧彼俦:哪里值得惭愧呢?
  8. 刘越石:即刘琨。
  9. 功遂收:指刘琨功成名就,归隐山林。
  10. 子安流:指陆机的文风清新俊逸(子安是陆机字),与晋人的清丽风格相似。
  11. 作诗已可人:写诗已经很能打动人了。
  12. 洗我万古忧:洗刷我心中的忧愁,使我心情舒畅。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通过登临高台,回忆往事,感叹时光流逝,抒发自己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宏大,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一句“我登步兵台,缅怀昔来游。”点明了诗人登上步兵台,回忆起过去的游玩经历。这里的“昔”,指的是过去,而“游”则是指游玩。诗人通过回忆过去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这种怀念之情,既有对美景的欣赏,也有对历史的感慨。

第二句“英声入万壑,奇气盘九幽。”描绘了英名远扬的声音传入深远的山谷,奇特的神采笼罩着深奥的幽暗之处。这里的“英声”和“奇气”分别代表了英勇和神采,它们都象征着历史英雄的伟大品质。而“万壑”和“九幽”则分别代表着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幽暗,它们都象征着历史的广阔和深沉。通过这两句话,诗人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也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第三句“转盼迹已陈,况今仍千秋。”意思是说,转眼间遗迹已成旧迹,更何况现在仍然历久弥新。这里的“转盼”指的是回顾过去的岁月,而“陈”则表示陈旧、过时。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他意识到无论多么辉煌的历史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但那些英雄事迹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这种感慨既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望。

第四句“鸾凤吟苏门,奚用愧彼俦。”意思是说,像晋代王导那样隐居于会稽山的石室,以琴声和鸣,作《鸾凤歌》,以示超然自得,又有何愧哉。这里的“鸾凤”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凤凰,象征着高贵和吉祥;“苏门”则是指苏峻之乱后,王导隐居的地方。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他认为这些英雄人物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精神上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这种敬佩之情既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一种对人生的启示。

第五句“堪笑刘越石,幸胜功遂收。”意思是说,真是可笑啊,刘琨侥幸功成身退。这里的“刘越石”指的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琨,他曾在北方抵御外族入侵,为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刘琨功成身退的惋惜之情,他认为刘琨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却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一种对人生的遗憾。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功成身退这一传统观念的认同和推崇。

第六句“登高君能赋,乃是子安流。”意思是说,登高望远的时候你能够赋诗,真是继承了陆机文风清逸的特点。这里的“子安”指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诗人陆机,他的文风清新俊逸,与晋人的清丽风格相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陆机文风的赞美之情,他认为陆机的文章如同清丽的山水画一般,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这种赞美之情既是一种对文学的热爱,也是一种对美的追求。

第七句“作诗已可人,洗我万古忧。”意味着作诗已经足以打动人,洗尽了我的万古愁绪。这里的“人”指读者,而“万古忧”则指的是诗人长久以来心中的忧虑和烦恼。这句诗表明诗人通过写作诗歌已经成功地打动了人心,从而成功地缓解了自己的内心压力和痛苦。这种成功的喜悦既是一种对自己创作成果的认可,也是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主题,通过对步兵台的描写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全诗语言优美,意境宏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