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舟杞国岸,汴渠正东注。
汤汤舟下水,适与舟相遇。
泛泛水上舟,与水共东去。
舟水讵相离,曾不迁故处。
世人迷动静,顺流疑若溯。
不然逐流浪,汩没为所误。
吾作放舟诗,明此流水住。
老矣耄何为,聊用持世故。
【注释】
阳翟:今河南省禹县。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南郊。
自杞放舟:从杞国放船,即从河南杞县出发。
汴渠:指黄河支流汴水。
汤汤:水流急。
适与舟相遇:正巧碰上了船。
泛泛:轻缓的样子。
吾作放舟诗:我写这首诗是为了说明水是静止的。“明”通“铭”,刻写。
老矣:已老了的意思。
耄:老年。
聊:姑且。
持世故:保持自己的旧习。
【赏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元祐六年(1091)夏,诗人从阳翟(今河南禹县)到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迎接苏辙回京,在归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起笔直入主题,点明此行的目的——迎接苏辙,并描绘出一幅江上送别、舟楫相望的情景。诗人把目光投向茫茫江面,只见一叶扁舟正向自己驶来。他怀着欣喜的心情,迎着风帆翘首以待。
颔联承首联而来,描写舟行之速。诗人看到这艘小船正从汴水上驶来,心中顿生喜悦,不禁想:“难道这河水也像我一样顺流而下吗?”
颈联紧承前两联而来,进一步描绘舟行之速。诗人想到,舟水虽然相向而行,但却并不分离,就像人与人一样,可以同舟共济,共同前行。
尾联回到诗题上来,诗人用“放舟”、“遇”等字表明这是写自己与舟的相遇,而不是别的什么。他写到自己已到了老年,但还像过去一样地生活着。诗人以“吾作”二字收束全篇,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和追求。
此诗语言平易通俗,意境优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把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