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流水操,想见流水音。
况复山泉声,声自如鸣琴。
可笑山中人,强作碧沼深。
暗流不复鸣,遗声杳莫寻。
近闻石钟山,苏辨正古今。
郦元与李渤,地下当噤喑。
惜乎不闻此,使我徒登临。
道人笑谓余,胡不求琴心。
何劳弦上声,况此非徽金。

注释:

鸣琴泉:泉水如琴声一般清脆。

昔闻流水操,想见流水音:过去听到过流水的乐曲。

况复山泉声,声自如鸣琴:更何况这山泉的声音,就像琴声一样美妙。

可笑山中人,强作碧沼深:真是可笑,那些山上的人,竟然把碧绿的水潭说成是深不见底。

暗流不复鸣,遗声杳莫寻:那隐藏在暗处的水流不再发出声音,那悠远的声音也无处可寻。

近闻石钟山,苏辨正古今:近日听说有个叫石钟山的地方,苏轼能辨清古今之事。

郦元与李渤,地下当噤喑:郦道元和李渤,地下一定很沉默,不敢发声。

惜乎不闻此,使我徒登临:可惜我听不到这些,只能徒然登临高处。

道人笑谓余,胡不求琴心:道士笑着对我说,你何必求得弹琴的心呢?

何劳弦上声,况此非徽金:何况这琴声不是用金做的。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泉之作,作者借泉水之声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泉水之清澈悦耳,后四句写泉水之幽深难测,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泉水无法聆听的无奈。

首联:“昔闻流水操,想见流水音。”意思是“以前曾听过流水的曲子,想象那流水的声音。”这里的“流水操”是指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而“流水音”则是指流水的节奏和旋律。诗人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流水的怀念之情。

颔联:“况复山泉声,声自如鸣琴。”意思是“何况这山泉的声音,就像琴声一样美妙。”这里,诗人将山泉的声音比作琴声,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颈联:“可笑山中人,强作碧沼深。”意思是“真是可笑,那些山上的人,竟然把碧绿的水潭说成是深不见底。”这里的“碧沼深”是指深绿色的水潭,而“强作”则是指人为地夸大其词。诗人通过讽刺那些山上的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虚伪和矫揉造作的不满和反感。

尾联:“暗流不复鸣,遗声杳莫寻。”意思是“那隐藏在暗处的水流不再发出声音,那悠远的声音也无处可寻。”这里,诗人用“暗流”、“遗声”等词语来描绘水流的隐秘和无声,表达了自己对于事物本质的探寻和思考。

尾联:“近闻石钟山,苏辨正古今。”意思是“近日听说有个叫石钟山的地方,苏轼能辨清古今之事。”这里的“石钟山”是指位于江西九江的一个著名景点,而“苏辨正古今”则是指苏轼的博学多识和睿智。诗人通过提到苏轼的名字,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学问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尾联:“郦元与李渤,地下当噤喑。”“郦元”指的是郦道元,“李渤”指的是李渤。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他们的学识渊博让人敬畏。诗人通过提到他们的名字,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尾联:“惜乎不闻此,使我徒登临。”意思是“可惜我听不到这些,只能徒然登临高处。”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亲身体验大自然美景的遗憾之情。

尾联:“道人笑谓余,胡不求琴心。”意思是“道士笑着对我说,你何必求得弹琴的心呢?”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名利地位的不屑和轻蔑之情。

尾联:“何劳弦上声,况此非徽金。”意思是“何况这琴声不是用金做的。”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不以为然的态度。

这首诗以泉水为题材,通过对泉水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也有对虚伪和矫揉造作的批判和反感;既有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和崇敬,也有对名利地位的追求和不屑。整首诗风格清新,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