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驱车度函谷,解鞍访古骊山麓。
华清虽有亡国恨,绣岭犹存旧时木。
无情草木竞争春,不问兴亡自红绿。
汉家上林更萧瑟,宫殿荒基走麋鹿。
可怜乔木亦已无,五柞长杨今朴樕。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全诗以“上林道”为中心,通过对上林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朝代更迭的感慨。
第一句“忆昔驱车度函谷”,回忆从前驾车经过函谷关,点出时间地点。
第二句“解鞍访古骊山麓”,骑马来到骊山脚下,说明诗人是在游览。
第三句“华清虽有亡国恨”,在骊山脚下,看到华清宫,想到唐王朝灭亡,表达对历史的感伤。
第四句“绣岭犹存旧时木”,虽然华清宫已经不存在了,但山上的树木还在,说明历史的遗迹仍然存在。
第五句“无情草木竞争春”,无情的草木仍然在春天竞相开花,说明自然景物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改变。
第六句“不问兴亡自红绿”,不管国家的兴衰存亡,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都依然保持自己的绿色,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第七句“汉家上林更萧瑟”,汉朝的上林苑更加荒凉萧瑟,表明了朝代更替的凄凉。
第八句“宫殿荒基走麋鹿”,曾经繁华的宫殿已经变成了废墟,只有野草和麋鹿在里面自由自在地奔跑。
第九句“可怜乔木亦已无”,可惜那些高大的乔木也都已经没有了,表达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
第十句“五柞长杨今朴樕”,现在只有五柞的长杨柳,变得像树桩一样,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伤之情。
赏析:
此诗首句写诗人驾车经过函谷关,次句写诗人骑马来到骊山脚下,第三句写诗人在骊山脚下看到华清宫,想到唐王朝灭亡。最后一句写诗人感叹历史的兴亡。全诗以“上林道”为中心,通过对上林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朝代更迭的感慨。
诗歌中多处使用典故,比如“函谷”指函谷关;“骊山”指骊山脚下的华清宫,这是诗人游览的地方;“华清宫”指唐代帝王的行宫,也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发生地;“亡国恨”指唐王朝的覆灭。这些典故的使用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通过景物的变化来反映历史的变化,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