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安徽合肥人,字省三,号大潜山人。
咸丰初在乡办团练,屡从湘军作战。
同治元年,从李鸿章到上海,所部为淮军“铭字营”。
下奉贤、金山卫,解常熟围,破江阴、常州,自千总累擢至提督,继程学启为淮军大将。
后从曾国藩、李鸿章镇压东西捻军。
中法战争时,督办台湾军务,屡与法军交战。
台湾设省后任巡抚,在台七年,修炮台,造铁路,设电线,开煤铁矿,举办新式学堂,多所建树。
后乞病归。
卒谥壮肃。
有《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
生卒年:1836-1895
清安徽合肥人,字省三,号大潜山人。
咸丰初在乡办团练,屡从湘军作战。
同治元年,从李鸿章到上海,所部为淮军“铭字营”。
下奉贤、金山卫,解常熟围,破江阴、常州,自千总累擢至提督,继程学启为淮军大将。
后从曾国藩、李鸿章镇压东西捻军。
中法战争时,督办台湾军务,屡与法军交战。
台湾设省后任巡抚,在台七年,修炮台,造铁路,设电线,开煤铁矿,举办新式学堂,多所建树。
后乞病归。
卒谥壮肃。
有《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
生卒年:1836-1895
【解析】 此诗为咏胜地胜事的七言律诗。首联以“笠屐”指游胜地,“重来”,指游胜地不止一次,表明诗人对胜地胜事情有独钟。中间二联用典,“鱼娃学打花边桨”中的“花边桨”指宋代张敦颐《爱莲说》中所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莲花。诗人借莲花自况,以“鱼娃”比喻自己(或作者),说自己像莲花一样,虽遭风吹雨打,仍然亭亭玉立;“国手能生劫后棋”中的“国手”指围棋高手,“劫后棋”指围棋中的一种局面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久雨中秋晚晴” - 注释:长时间下雨,直到中秋之夜天气转晴。 - 译文:连绵的雨天持续到中秋时分终于迎来了晴朗的天空。 - 赏析:首句描绘了从秋雨绵绵到中秋后天气转晴的过程,营造出一种期待转变的心情。 2. “不期久雨晚来晴,扫尽烟云见太清。” - 注释:没有预料到久雨会在晚间带来晴明,雨后的景色仿佛将烟雾和云彩都一扫而空,显得格外明亮清晰。 - 译文:没有料到的是
【注释】 1. 南雁:指鸿雁,南方的雁群。 2. 楚天:指楚国的天空。 3. 北风送洞庭船:指在北方的寒风中将船送至洞庭湖。 4. 相离相隔三千里:形容与子美离别时,两人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 5. 同死同生六七年:形容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六七年的艰难岁月。 6. 回首战场都是泪:指在战场上回顾过去,所有的眼泪都已流干。 7. 知心朋辈几人全:意思是说知心的朋友和伙伴,现在还有几个人? 8.
郊行 郊外行走二三里,四周都是小村庄。 秋天收获尽禾黍,露冷林叶黄一片。 马前一老叟,独在田间忙。 举起头来见行骑,走避殊仓皇。 我行走少仆人,我佩无刀枪。 农民为何能躲避,呼叫上前问详情。 农父荷锄语,战慄立道旁。 今年夏天敌军去,大兵过此乡。 贼至俱先备,兵来未及防。 村内掳衣物,村外牵牛羊。 人多不敢阻,势凶如虎狼。 老妻受惊死,一子复斫伤。 骨断不能起,至今犹在床。 暮年寡生计
三十初度 年当半甲子,壮志渐消磨。忙里身长健,闲时病转多。 登坛无伟略,对酒且高歌。岁月来殊速,人生奈老何。 注释: 1. 年当半甲子:年龄刚过三十岁,相当于经历了半个甲子(六十年)。2. 壮志渐消磨:原本满怀豪情壮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雄心壮志逐渐消磨殆尽。3. 忙里身长健:尽管忙碌,但身体却越来越健康。4. 闲时病转多:在闲暇的时候,疾病却越来越多。5. 登坛无伟略
【解析】 此诗的翻译应结合注释,注意“伤情事”指离别之事。赏析: 闻曲 琵琶音最好,解说别离难。多少伤情事,曲中和泪弹(注释:琵琶:一种弹拨乐器,相传是汉代赵飞燕所制;别:离别;伤情事:离情别恨的事)。 【答案】 译文: 琵琶的声音最好听,但是要解释离别却很难。有多少伤心的事情,都寄托在这乐曲之中
郑兰孙是清代的诗人。 字娱清,号蘅洲,出生于钱塘(今杭州)。她是扬州府经历仁和徐鸿谟的妻子,并且是琪母。在文化成就方面,郑兰孙擅长诗与画,尤其以写兰著称,并著有《莲因室诗稿》。她的诗作展现了她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荣涟是清代无锡的道士,以孝行和诗画技艺著称于世。 字洞泉,亦字三华,别署听松山人,江苏无锡人。他少孤多疾,在母亲的安排下成为了明阳观的道士。他的一生虽然以出家为道士为主,但他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擅长书、画以及行草,尤以其山水诗作闻名
清安徽合肥人,字省三,号大潜山人。 咸丰初在乡办团练,屡从湘军作战。 同治元年,从李鸿章到上海,所部为淮军“铭字营”。 下奉贤、金山卫,解常熟围,破江阴、常州,自千总累擢至提督,继程学启为淮军大将。 后从曾国藩、李鸿章镇压东西捻军。 中法战争时,督办台湾军务,屡与法军交战。 台湾设省后任巡抚,在台七年,修炮台,造铁路,设电线,开煤铁矿,举办新式学堂,多所建树。 后乞病归。 卒谥壮肃。
蒋纫兰,字秋佩,是清代的诗人。 蒋纫兰生于浙江嘉兴的一个文化世家,她的父亲曾为当地的官员。这样的背景使得她从小就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氛围。十三岁的她就通经史明大义,刺绣之余,专心于诗词创作。这种环境为她日后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