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云拖榆塞,白露涂枫林。
靡靡秋未夕,边马已南侵。
子方从军去,川陆迥且深。
虎兕嗥旷野,猩猱啸高岑。
独见金城外,迎人柳阴阴。
主人敬爱客,秉义如断金。
好将少年行,转作节妇吟。
送长儿盘赴金陵典斛
玄云拖榆塞,白露涂枫林。
靡靡秋未夕,边马已南侵。
子方从军去,川陆迥且深。
虎兕嗥旷野,猩猱啸高岑。
独见金城外,迎人柳阴阴。
主人敬爱客,秉义如断金。
好将少年行,转作节妇吟。
【注释】
- 玄云:天空中黑色的云彩。
- 榆塞:即雁门关,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是明代北部边防的要地。
- 白露: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气温下降,露水增多。
- 靡靡:形容秋天景色凄凉、衰败的景象。
- 秋未夕:指秋天即将结束的时候。
- 边马:边境上的战马。
- 子方:儿子,这里指作者的长儿盘。
- 川陆:河流和陆地,泛指家乡或故土。
- 虎兕:比喻凶恶的人。
- 猩猩(shēn qíng):一种猛兽。猱(náo):猴的一种。
- 荒郊野外:荒僻无际的地方。
- 金城:指南京,因为古时称金陵为建康,又称金陵为“建康城”或“建康京”。
- 柳阴:柳树成荫,暗指离别之情。
- 秉义:坚持道义。
- 节妇:坚守贞操的妇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送别之作,描述了送别长儿盘赴金陵的场景以及对其人生道路的期盼和祝福。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深情厚意和对他的美好祝愿。
第一句“玄云拖榆塞”,描绘了天空中的黑云如同拖着的榆木一般沉重,暗示着战争的紧张气氛。接着第二句“白露涂枫林”,则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在这肃杀的氛围下却显得更加凄清。这两句通过天气的变化和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为下文的情感铺垫。
第三句“靡靡秋未夕”,直接点明了时间的流逝,秋风渐寒,战事迫在眉睫,而儿子却要远赴边疆,增添了一丝无奈与忧虑。第四句“边马已南侵”,更直接地描绘了战事的紧迫性。
第五至七句转向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子方从军去,川陆迥且深。”描绘了儿子即将离家参军的情景,川流不息的江河和遥远的土地,都代表着儿子即将开始的漫长征途。“虎兕嗥旷野,猩猱啸高岑。”则以虎豹和猴子在荒野中发出的声音,比喻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这些描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反映了诗人对儿子安危的深切关怀。
最后两句则是对主人公性格的赞美:“独见金城外,迎人柳阴阴。”虽然身处战场之外,但是诗人依然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迎接他归来的儿子。“主人敬爱客,秉义如断金。”更是表达了对儿子的尊重和信任,认为他能够坚守道义如金属般坚硬。最后一句“好将少年行,转作节妇吟”则寓意深远,既是对儿子的期望,也是对他未来可能经历的艰难险阻的预祝,希望他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坚韧不屈的精神,如同节妇一样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