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二百四十年,彗星三见书简编。
当时灾异岂止此,无乃旧史失其传。
咸平距今十八载,数出妖象垂经躔。
圣君忧劳畏天戒,责躬下诏殊恻然。
吏之不良民失职,思得谠谕绳诸愆。
太平日久德泽厚,济济多士追昔贤。
穷幽极远尽闻命,爱君虑国谁敢先。
闻陈药石宜有补,勿谓纶綍为虚言。

【注释】

有感:感慨。

春秋二百四十年:春秋,泛指历史。二百四十年,即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1005年。

彗星三见: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彗星出西方。”又景帝四年、武帝元光元年、元狩二年、元鼎五年、元鼎六年、元鼎八年、元鼎九年、元鼎十年、元祐四年等,均“有星孛于东方”。此“三见”当是指上述诸事。

书简编:古时用简编写书,此处指诏书。

当时灾异岂止此:意谓当时出现的各种灾异现象远不止这一件。

咸平距今十八载:咸平,宋真宗年号,公元998—1003年在位。

数出妖象:数次出现怪异的天文现象。垂经躔:下垂经天。经天,指天上运行的星辰。躔,星宿名。

圣君忧劳畏天戒:意思是圣明的君主忧虑劳苦,畏惧上天的告诫。

责躬下诏殊恻然:表示自责下罪己诏,十分悲痛。

吏之不良民失职:官吏不好,百姓失职。

思得谠谕绳诸愆:思求正确的言论来纠正自己的缺点。

太平日久德泽厚:太平时期长久,恩德广被。

济济多士追昔贤:济济,众多的样子。多士,指有才能的人。追昔,指缅怀过去。

穷幽极远尽闻命:指无所不听,无所不问。

爱君虑国谁敢先:爱护君上,关心国家大事,谁还敢带头?

闻陈药石宜有补:听到批评,应当加以改正,以补不足。

勿谓纶綍为虚言:不要认为皇帝的诏书是空洞无物的空话。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唐宣宗李洽即位之初,曾下令百官进谏。诗人李商隐对此颇不以为然,于是写了《有感》一诗,表达他对这种作法的看法。他认为这是“圣君忧劳畏天戒”的表现,而他自己却要“责躬下诏殊恻然”,并希望“吏之不良民失职,思得谠谕绳诸愆”。诗人对朝廷的这种作法,既不满又不赞成,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点明题旨:“春秋二百四十年,彗星三见书简编。”意思是说,自从汉文帝十一年(前167)彗星出现在西方开始,到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整整经历了二百四十年的历史。在这二百多年间,出现了三次彗星出现的现象。这些彗星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种种联想和议论。

颔联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感慨:“当时灾异岂止此,无乃旧史失其传。”这里指出,当时的灾异情况远不止这一件事。而古代的史书却把它漏掉了,没有记述下来,这就使得人们无法了解灾异的真正原因。因此,人们就更加感到痛心。

颈联由对历史的回顾转向现实:“咸平距今十八载,数出妖象垂经躔。”这里提到唐宣宗的年号是“咸平”,距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八年。在这段时间里,朝廷多次出现了怪异的天文现象,使人们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天意有所警示。

五、六句转入对政治现实的批判:“圣君忧劳畏天戒,责躬下诏殊恻然。”这里说的是,圣明的皇帝因为担心上天对他的警戒而深感忧虑,所以下了罪己诏来表示自责。然而诗人并不完全赞同这种做法。他认为,作为臣子应该敢于直言进谏,而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自我责备。

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吏之不良民失职,思得谠谕绳诸愆。”意思是说,国家的官吏如果不负责任,那么人民也会失去所托;只有通过正直的言论来匡正他们的错误,才能够挽救国家的命运。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作者的思想内容却是相当丰富的。它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关注;既有对政治的批评,也有对个人的抒发。因此,它是一首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