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三万六千顷,中有长桥堕虹影。茅屋渔舟数百家,谯门打鼓官为令。
往来舟楫何纷纷,拜揖将迎皆要人。自从兵兴急供亿,千枪万槊如鱼鳞。
又有强宗并大姓,索课催租惟所命。忽然平地起风波,造谤兴谗喧众听。
岁前官家欲移跸,苇席茅茨千百室。科敷比户与僧坊,高下等差皆普及。
一时应办姑求备,啧有烦言长官罪。差官密切来体量,三尺深文想难避。
君不见海盐令尹祝夫子,去年蒙恩当百里。催科急迫不忍言,鞭挞黎民非所喜。
一朝解印谢疲民,至今豪强犹切齿。国雠未雪兵未休,安得斯民无疮痏。
但愿中兴功业成,尽锁剑戟充耘耔。

【注释】

太湖:指洞庭湖。

长桥:指横跨湖面的长桥。堕虹:指彩虹倒映在湖中。

茅屋渔舟:指渔民的住所,用茅草和竹子盖成的小屋。

谯门打鼓:指官署前打更击鼓。

兵兴急供亿:指战事爆发后,官府急忙征收赋税。

强宗、大姓:有钱有势的人,这里指地主豪绅。

索课催租:索取地租。催,催收;课,税金。

起风波:比喻引起动乱。

造谤兴谗:制造谣言,挑拨离间。

科敷比户:指赋税摊派到每家每户。敷,布施;比户,同家。僧坊:佛教寺院。高下等差:根据等级分别征税。皆普及:都平等地征收。

姑求备:暂且应付一下。

烦言:烦琐的话,多话。长官罪:指责长官的过错。

海盐令尹祝夫子:海盐县的县尉祝允明。他因为去年(天启四年)蒙恩当百里(指任一县之长),而今年(天启五年)却因催科紧迫而辞官,所以作者说他“催科急迫不忍言”。鞭挞黎民:对老百姓进行严厉的剥削与惩罚。非所喜:不喜欢这种作法。

解印谢疲民:辞去县尉职务,向人民谢罪。

国雠未雪兵未休:国家尚未复仇,战争还未结束。安得斯民无疮痏:怎么能让这些受剥削、遭压迫的百姓没有痛苦呢?疮痏,病痛,比喻人民的疾苦。

但愿中兴功业成:希望朝廷早日恢复中原,实现国家的中兴大业。

尽锁剑戟充耘耔:把武器全部收起来,用它们来耕田种庄稼。耘,锄草;耔,播种。

【赏析】

此诗写于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春末,作者时为浙江嘉兴府通判。当时海盐县令祝允明因去年被弹劾催征赋税过急而辞职回乡,作者写了这首诗以讥讽祝。全诗分四段,首尾呼应,层层深入,先从祝的政绩说起,再写其催科手段及由此造成的社会问题,最后归结到政治上。

第一段由总述祝允明政绩开始,赞扬他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太湖三万六千顷,中有长桥堕虹影。”太湖是天下著名的大湖之一,祝允明代海盐县令时,曾在湖中筑长桥一座,使当地交通方便。“茅屋渔舟数百家”,这是一幅渔村水乡的图景,表现了祝允明治理下的海盐县是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地方。“谯门打鼓官为令”则说明祝允明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的爱戴。

第二段写祝允明在任期间所采取的催科手段及其带来的恶果。“往来舟楫何纷纷,拜揖将迎皆要人。”由于祝允明勤政爱民,所以前来拜访的官员络绎不绝,而且都是些有权有势的人物。“自从兵兴急供亿,千枪万槊如鱼鳞。”兵荒马乱之际,祝允明为了筹措军饷而催科十分苛急,以致催逼得如同对待敌人一样残酷无情。“又有强宗并大姓,索课催租惟所命”。“强宗”与“大姓”是指那些有钱有势的官僚地主。他们利用权势,任意催逼百姓纳税,甚至像对待敌人一样残酷无情。“忽然平地起风波,造谤兴谗喧众听”。这是指一些不法分子乘机造谣生事,挑拨离间,使得本已十分紧张的社会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第三段进一步揭露祝允明催科的残酷手段以及由此造成的种种社会后果。“岁前官家欲移跸”表明祝允明的催科手段已经引起了朝廷的重视;“苇席茅茨千百室”则是说朝廷为了筹集军饷而下令拆除百姓住房,建造军营。“科敷比户与僧坊”是指赋税摊派到了每一个农户,甚至连佛寺也不例外;“高下等差皆普及”则是说无论贫富,都要缴纳同样的赋税。“一时应办姑求备,啧有烦言长官罪”是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全面完成赋税征齐的任务,于是出现了许多抱怨的声音,指责祝允明的过错。“差官密切来体量,三尺深文想难避”则是说祝允明虽然极力回避责任,但是差役们还是找到了他头上。“君不见海盐令尹祝夫子,去年蒙恩当百里”这一句是对祝允明本人的一种讽刺;“催科急迫不忍言,鞭挞黎民非所喜”则是对他催科手段的进一步揭示;“一朝解印谢疲民,至今豪强犹切齿”则是对他卸任后的所作所为表示谴责。

最后一段再次强调自己的愿望,希望朝廷能尽快恢复中原,实现国家的中兴大业。“但愿中兴功业成,尽锁剑戟充耘耔”是全诗的中心思想所在,也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作者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深深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