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没已久,嗟哉吾子心。
时人任诟病,独自革浮淫。
美玉宁须琢,朱弦岂在音。
钟期如未见,慎勿等闲吟。
回黄通诗篇
李覯笔下古韵长
- 诗篇原文
老杜消失很久矣,嗟叹吾子心常在。时人任辱骂,独自革浮淫。美玉宁要琢磨,朱弦岂在音。钟期如不见,慎勿等闲吟。
- 译文注释
- 老杜: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嗟哉吾子心:感叹你的内心。
- 时人:当时的人们。
- 任:任凭。
- 独自:独自面对。
- 美玉宁要琢磨:美玉不须雕琢,自有其价值。
- 朱弦岂在音:指琴声本就应和,无需刻意调音。
- 钟期:古人钟子期,善于鉴赏音乐。
- 慎勿等闲吟:不要随意吟咏。
- 作品赏析
李覯的《回黄通诗篇》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杜甫诗歌的深刻内涵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通过对比“美玉宁要琢磨”与“朱弦岂在音”的比喻,表达了对艺术创作应有深度和内涵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浮华风气的不满和批评,以及对真正艺术创作的推崇。
- 评析
这首诗是李覯对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种致敬和怀念。他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杜甫诗歌精神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通过对“美玉”和“朱弦”的比喻,李覯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理念,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他的文学追求和艺术风格。
- 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生活经历有关。作为一名文人,李覯可能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文化的变迁,这使他对杜甫的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因此,他创作了这首诗,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艺术的思考和追求。
- 结语
《回黄通诗篇》是李覯对杜甫诗歌的一次深刻致敬和怀念。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李覯的才华和艺术成就,也能够感受到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杜甫诗歌的一次回顾和致敬,也是对未来文学艺术发展的一次展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