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地欲赤,驱车河朔行。
王师备戎狄,游子念功名。
尽识山川险,深穷彼我情。
归来具封奏,直上请长缨。

【注释】

①地欲赤:指天气炎热。

②河朔:黄河以北地区,泛指南北边疆地区。

③戎狄(rónɡ dí):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的统称。

④山川险:指地理环境恶劣。

⑤长缨(yīnɡ):长而坚韧的丝绳,用以系马尾,象征可以拉回敌人。

【赏析】

《送路拯北游》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当时作者在长安,路拯自洛阳出发去北方边区。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友人的关切、对友人的期望和鼓励之情。全诗以“地欲赤”三句起兴,接着抒写友人远行的情怀,最后用“归来具封奏,直上请长缨”来勉励友人,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谊。

首联“六月地欲赤,驱车河朔行”,点明时间与地点。时当盛夏六月,黄河以北大地一片焦热,诗人却驾着车子奔赴北方边疆。这既是实景的描写,又为下文抒发感情作了铺垫。

颔联“王师备戎狄,游子念功名”,紧承首联而来,从军情国事的角度写友人远行的原因。这里既交代了友人即将到的地方是战争频繁的边地,又是对友人的劝勉,希望友人能为国家建功立业。

颈联“尽识山川险,深穷彼我情”,写诗人对友人的嘱托。诗人希望友人在旅途中要留心观察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这样回来以后才能向朝廷详细汇报。

尾联“归来具封奏,直上请长缨”,写诗人对友人的祝愿。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像战国时代的名将廉颇一样,身经百战,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同时,也希望友人能够像战国时期的毛遂一样,敢于冒险,有胆量直上云霄,请求皇帝赐给长长的丝绸绳索,以便用来收复失地,平定叛乱。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