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心不可求,虚明旷无迹。
应物乃现形,遗影留兹石。
若以色见我,洋海尘三尺。
诸像皆非相,于兹何所得。

【注释】:

  1. 平阳:今山西临汾市。
  2. 民:平民。
  3. 石有黝理自然成观音像:紫石中有黑纹,天然形成观音的像。
  4. 相好端具:端正美好的样子。
  5. 至心不可求:真心是无法求来的。
  6. 虚明旷无迹:空阔明亮,没有任何痕迹。
  7. 应物乃现形:应合事物才显现出形状。
  8. 遗影留兹石:留下的影像留在这块石头上。
  9. 色:颜色。
  10. 洋海尘三尺:大海里只有一尺三寸的水深。
  11. 诸像皆非相:所有佛像都是虚幻的形象。
  12. 于兹何所得:在这块石头上能得到什么呢?
    【赏析】:
    此诗为诗人杜裕民在山西平阳(今临汾)买柴时偶然发现紫石中的紫石观音而作。全诗以“得”字统摄,写诗人因买柴意外地获得紫石中的紫石观音,以及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省悟。
    首联“平阳民杜裕民因买薪得紫石于薪中石有黝理自然成观音像相好端具观察”,诗人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故事的发生背景和主要过程。
    颔联“至心不可求,虚明旷无迹。”诗人用“至心”和“虚明”两个词,描绘了紫石观音的庄严与神秘。“至心不可求,虚明旷无迹”两句,既是对紫石观音形象的描绘,又是诗人对人生境界追求的表达。
    颈联“应物乃现形,遗影留兹石。”诗人用“应物”和“遗影”两个词,揭示了紫石观音的神奇之处。“应物”一词,既表明了紫石观音与万物之间的联系,又暗示了其存在的合理性。“遗影留兹石”一句,则是诗人对紫石观音形象的一种想象性的描绘。
    尾联“若以色见我,洋海尘三尺。诸像皆非相,于兹何所得?”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教“诸相皆空”观念的认同。他认为,如果仅仅看到事物的外在形态,那么就会陷入无尽的迷惑之中。因此,他在紫石中发现了紫石观音的真谛,并从中得到了启示。
    整首诗以紫石为线索,通过对紫石观音形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宇宙和佛理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诗中的意象生动、形象,语言优美、简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