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未息倩诗催,小立栏杆亦快哉。
江面贴天晴更好,涛头拍案去仍回。
晚山过雨乱鬟拥,细舶点空浮雁来。
坐待月明寒练净,片槎直欲到蓬莱。
【注释】
风烟:指江上的风景。
催:催促。
贴:贴近。
浪涛拍岸:形容浪涛冲击岩石的声音。
晚山:傍晚的群山。
鬟拥:云朵聚拥。
点空:飘浮在天上。
坐待月明寒练净,片槎直欲到蓬莱:意思是说等到月亮皎洁如洗,银河澄澈如练时,乘一叶小舟直航到蓬莱仙岛。
【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冬,诗人当时正在福州任通判。观潮阁位于闽江入海口的鼓山上,是观赏闽江口海潮的好地方。诗中描写了作者在观潮阁观看江面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并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风烟未息倩诗催”,描绘出江上风景如画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风烟”指的是江面上弥漫的薄雾与烟雾,它们与江面相融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而“倩诗催”则表达了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感动,迫切地想要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小立栏杆亦快哉”,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站在观潮阁上的愉悦心情。这里的“小立”表示诗人轻轻地站立着,身体略显弯曲;而“栏杆”则是指观潮阁上那一排排坚固的栏杆,它们为诗人提供了坚实的依靠。“亦”字的使用,表明了这种站立并非出于勉强,而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享受。
接下来三句,诗人继续描述自己站在观潮阁上所见之景。“江面贴天晴更好”,意味着江水紧贴天空,晴朗的天空显得更加湛蓝、明亮。这里的“更”字表示对比,强调了晴好天气给江水带来的壮丽景色。而“涛头拍案去仍回”,则是形象地描绘出了海浪冲击岩石的壮观场面。海浪拍打着岩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力量和威严;而在退去后又迅速返回,形成一种往复循环的效果。这种景象既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表达了诗人对此的敬畏之情。
尾联两句,诗人再次回到现实,用想象的方式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晚山过雨乱鬟拥”,意指傍晚时分的群山被雨水打湿后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这里的“鬟拥”形容山峦之间云雾缭绕的景象如同美女的头发一般柔美、飘逸。而“细舶点空浮雁来”,则是诗人想象中的一只小船在天空中飘荡,船上的人们正在欣赏着美丽的风景。这里的画面既有诗意又富有动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坐待月明寒练净,片槎直欲到蓬莱”,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期许和追求。他希望在月明之夜,银河清晰如洗的时候,能够乘坐一叶小舟直航到遥远的蓬莱仙岛。这里的“蓬莱”是中国传说中的一座仙境,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理想境界。而“片槎直欲到蓬莱”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未来的渴望和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