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吹空明月高,清光万里见秋毫。
银云栉栉方解驳,河汉掩映如波涛。
须臾扫尽无多子,天影悠悠碧于水。
冰轮正午久停鞭,群动寂然声不起。
谛观此月真跳丸,山河倒影犹蛇蟠。
桂华耿耿巳澄洁,秋气凛凛增清寒。
前年望月都城汴,只恐中霄风雨变。
一杯相属有情亲,侧耳歌楼闻鼓板。
今年望月沙阳山,照我心如铁石坚。
美人千里共明月,遥想闺中只独看。
空庭步月更幽好,白露漙漙湿烟草。
开编况对古圣贤,发愤忘忧不知老。
男儿本自甘贱贫,富贵名传能几人。
题诗对月到日出,锦囊何似庞眉客。
【注释】
凉风:秋风。
明月高:明亮的月儿很高。
清光:明亮的光线。
银云:月亮的光辉。
栉栉:密集的样子。
河汉:银河。
扫尽:扫去。
冰轮:即冰轮,月亮的别称。
正午:中午时分。
谛观:仔细观察。
跳丸:弹丸跳动的样子。
山河:指大地和天空。
桂华:桂花的光彩。
耿耿:明亮的样子。
清寒:清凉寒冷。
中霄:半空中。
情亲:感情深厚。
漙漙:湿润的样子。
开编:打开书卷。
发愤忘忧:发愤努力,忘却忧虑。
贫贱:地位低微。
富贵名传:以富贵和名声而流传后世。
锦囊:装诗稿的口袋。
庞眉客:头发花白的老者。
【赏析】
这是一首赏中秋月的诗作。诗人在中秋佳节,登高望月,感慨万千。他首先从视觉角度写月亮的光辉,然后写月光对人的影响,最后抒发自己的愿望,并把个人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表达了自己希望像明月一样高洁,不受俗尘污染的心愿。全诗语言平易,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联先写秋夜之景,“凉风”二字点出了秋天的特点,“明月”二字又为全诗定下了气氛,“高”,写出了月儿的圆满,“清光万里”,则写出了月光照耀的范围之广,这两句是说:凉爽的秋风,明亮的月光洒满了大地,那皎洁的月光射向远方,照亮了千家万户;
颔联承上启下,描写月光照射的景象,“银云”“河汉”,“栉栉方解驳”,形象地描绘了月色如水银般的明丽,以及银河横贯夜空的壮观景象;“波涛”二字既形容银河的流动,也暗合了“银云”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银河如波澜般荡漾。此联将月光与河水、波浪相比拟,突出了月光的明丽、灿烂、浩渺、浩瀚。这一联是写月光的壮丽。
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写诗人观赏月色的感受。“须臾扫尽”,极言月光的皎洁,“无多子”,暗示了月色的明亮。“天影悠悠碧于水”,是说那碧蓝的天空倒映在水面上,更显得清澈明净。“冰轮正午久停鞭”,诗人想象着月亮在空中悬停不前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他欣赏明月的心情。这两句是写诗人欣赏月色的喜悦之情。
尾联“谛观此月真跳丸”是说仔细地观察这圆月就像弹丸跳动一样,“山河倒影犹蛇蟠”是说那倒映在水中的江流好像一条盘绕的蛇。“桂华”二句,诗人把赏心悦目的美景比喻为“澄洁”,而“秋气凛凛增清寒”则是说秋天的气息更加令人感到清爽宜人。这两句是说:这明亮的月亮,它照得江水都变成了银白色,而秋天的气候也变得更加清凉了。“美人千里共明月”,诗人想象着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此刻也会一同抬头仰望这轮明月,“遥想闺中只独看”,诗人又想象着自己的妻子,在遥远的闺房里面望着一轮明月,独自发呆。这两句是诗人想象着朋友和自己的妻子一起欣赏明月的情景。“空庭步月更幽好”,诗人想象着自己在庭院中漫步赏月的情景,“白露漙漙湿烟草”。这两句是说此时正值秋末初冬之际,白露时节,庭院里的草木已经有些凋零了,然而月光依旧明亮,它使一切景物都显得格外幽静美好。这两句是说此时正是秋末初冬之际,白露时节,庭院里的草木已经有些凋零了,但月色却依然明亮,它给一切都带来了宁静、幽雅的气氛。
尾联“开编况对古圣贤”,诗人忽然收住笔头,开始吟诵起古代圣贤们的作品来,“发愤忘忧不知老”,他一边吟诵着圣贤们的作品,一边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发愤忘忧不知老!”这两句是说:当他在阅读古代圣贤们的诗文时,他忘记了忧愁,忘却了自己的衰老!这两句是说当他在阅读古代圣贤们的诗文时,他忘记了忧愁,忘却了自己衰老的事实。“男儿本自甘贱贫”,诗人忽然想到自己的身世,想起自己的贫贱生活,但他并不因此沮丧失望,而是表示要永远保持这种心态,即使身处富贵也决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和追求。“富贵名传能几人”,诗人突然想到社会上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他们能够达到富贵的顶点的又有几个人呢?这两句是说社会上那些追逐名利的人能达到富贵顶点的人又有多少呢?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的处境的感慨。
这首诗是借赏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赏月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同时也借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