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谪官来海峤,眼中衲子见绝少。
方袍圆顶动成群,与俗不同只其表。
琮师乃是雷阳人,遍历丛林参学饱。
归来卜筑瘴海滨,十里湖光岩洞小。
深居不复踏城市,宴坐惟知侣猿鸟。
惠然过我意良勤,野鹤孤云自轻矫。
风姿已含蔬笋气,语论更将藤葛绕。
黄茅深处见松筠,使我囷箱欲倾倒。
为亲聊复恋幽栖,访旧终须乘漭渺。
烦师飞锡过天台,为问了公何法了。
我们将这首诗的每句诗进行解读:
万里谪官来海峤,眼中衲子见绝少。 —— “万里谪官”指的是远离家乡被贬到遥远的地方,“海峤”是指遥远的海边,这里用来形容贬官的地点偏远。“眼中衲子”中的“衲”通常指僧侣,而“眼中”则表示经常见到,意味着经常能看到僧人们,但其中真正的高僧却很少,这里可能暗指作者对于真正修行僧的稀有和珍贵。
方袍圆顶动成群,与俗不同只其表。 —— “方袍圆顶”形容僧人们的装束,通常和尚会穿方帽、圆形头巾,这里是说僧人们聚集在一起时,他们的行为或风格与世俗不同,但仅仅是外表上与世俗的区别,没有深入到行为或思想上。
琮师乃是雷阳人,遍历丛林参学饱。 —— “琮师”是诗中提到的一个僧人,可能是诗中的主要人物。“雷阳”是古代地名,这里指代一个地理位置。“遍历丛林参学”描述的是这位僧人广泛学习并实践佛法的行为。
归来卜筑瘴海滨,十里湖光岩洞小。 —— “卜筑”是建筑的意思,这里指僧人回到他的住处,“瘴海滨”描述了一个环境恶劣、充满瘴气的海边。“湖光岩洞”可能指代他隐居的地方,有美丽的湖光和岩洞。
深居不复踏城市,宴坐惟知侣猿鸟。 —— “深居”表明僧人住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宴坐”是佛家的一种生活态度,指静坐冥想。“猿鸟”可能代表自然和宁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惠然过我意良勤,野鹤孤云自轻矫。 —— “惠然过我”意为有人来访,表达了作者对来访者的欢迎。“意良勤”表示来访的人非常热情和努力。这里的“野鹤孤云”可能象征着僧人的自在和超脱。
风姿已含蔬笋气,语论更将藤葛绕。 —— “风姿”可能指的是僧人的气质和风度。“蔬笋气”和“藤葛绕”分别暗示了简朴和自然,以及深邃和复杂的哲学思考。
黄茅深处见松筠,使我囷箱欲倾倒。 —— “黄茅”是一种植物,可能在这里象征某种困境或压力。“松筠”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比喻,表示坚韧不拔。这一句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
为亲聊复恋幽栖,访旧终须乘漭渺。 —— 这句反映了诗人对于亲情的依恋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漭渺”意味着宽广而深远,这里可能指代人生的旅程或时间的流逝。
烦师飞锡过天台,为问了公何法了。 —— “烦师飞锡”是请求师傅使用飞锡(一种快速移动的方法)来到达天台山,“问公何法了”是询问师傅关于修行的方法。
接下来是诗句的翻译:
从遥远的海峤被贬,我常看见那些高僧,他们与众不同只是外在表现,他们精通佛法,但并不追求名望。
方袍圆顶的高僧们聚集在一起,他们的修行方式与世俗不同,只是外表上的不同。
我的师父琮师,是一位来自雷阳的僧人,他在丛林中深入学习佛法,积累了深厚的修为。
回到他的隐居地后,他就定居在瘴气弥漫的海滨,那里有美丽的湖光和岩洞。
他在深林中不再走动,只在山林中静坐,与猿鸟为伴,过着简单而自然的生活。
当他来访时,我非常高兴并且非常热情。他的行动如同野鹤和孤云一样自由和轻盈。
他那优雅的姿态已经包含了简朴的蔬菜和竹子的气息,而他的话语更是让人深思,充满了对自然的理解。
在黄茅深处,我看到那坚韧的松树和竹子,它们让我的心境都为之倾倒。
为了亲情,我仍然留恋着这片幽静的居所,为了拜访过去的朋友,我一直在寻求一种超越的方式。
请你带着你的飞锡经过天台山,为我解答关于如何修行的问题。
下面是这首诗的注释:
- 万里谪官:形容被贬至遥远地方。
- 眼中衲子:眼中看到的僧侣很少。
- 方袍圆顶:僧人们穿着方帽和圆顶的帽子。
- 雷阳:古代地名,此处指代僧人的居住地。
- 遍历丛林:广泛学习佛法。
- 卜筑:建造住所。
- 深居:住在远离城市的僻静之处。
- 宴坐:静坐冥想的生活态度。
- 惠然过我:热情且诚恳地来访。
- 野鹤孤云:形容僧人的自在和超脱。
- 蔬笋气:简朴和自然。
- 藤葛绕:象征深邃和复杂的哲学思考。
- 黄茅深处:象征困境或压力。
- 松筠:表示坚韧不拔。
- 囷箱欲倾倒:强烈的情感体验。
- 为亲:因为亲情。
- 访旧:探访旧友。
- 漭渺:宽广而深远。
- 飞锡:快速移动的方法,用于描述师傅使用飞锡过天台的动作。
- 问公:询问师傅关于修行的方法。
对该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佛教僧侣生活的诗。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位高僧的生活状态和他的内心世界。诗中通过对僧人外貌的描写、对他们行为的描述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亲情的眷恋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既展示了佛教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