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家佛氏各有科,所举净土与大罗。
痴人妄想到其处,坚守丹鼎翻贝多。
胸中有此一念故,积虑便作层冰峨。
超然了达无阂者,应物不磷谁忧磨。
叔兮爱仙事炉灶,拟骖鸾鹤翔云河。
钱子贪佛为藏转,欲以一月分千波。
乃将世故与陈说,坐使谈笑寻干戈。
愿君舍远聊自近,济世不曰如之何。
我方衰病卧江海,骇俗颇似哀骀他。
骅骝见鞭行甚速,期子自策勿蹉跎。
【注释】
1.仙家佛氏:指佛教。科:科仪,法门。净土:即极乐世界。大罗:梵语“阿罗”的译音,意为“宝盖”,为佛教中的最高境界。
2.痴人妄想:痴人,指愚笨的人。妄想:指对事物的不正确的幻想。到其处:到达那里。
3.丹鼎:道士炼丹所用的鼎器。贝多:梵语“钵罗摩”的译音,意为“花”。
4.层冰峨:层层叠叠的冰山。峨:高山。
5.超然了达无阂者:超然,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境界;了达,明白通晓;无阂(hé),无阻碍;者,代词,指前面提到的“了达无阂”。
6.应物不磷(pí)谁忧磨:应物,顺应万物;磷,通“萍”,比喻浮游之物。忧磨:担心受到磨难。
7.叔兮爱仙事炉灶:叔兮,叔本华。爱仙事炉灶:指爱好炼丹。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热爱炼丹术,认为炼丹术是实现精神升华的途径。
8.拟骖鸾鹤翔云河:拟骖(cān),模仿;骖鸾鹤,指仙人骑乘鸾凤之形、翱翔于云霄的意象。翔云河,指遨游于银河之上。
9.钱子贪佛为藏转:钱子,指钱武肃王。贪佛,指沉迷佛教。为藏转,指把佛教当作宝藏一般地收藏。
10.欲以一月分千波:欲,欲望。以一月至一个月圆之时,将月中的光辉分成一千份,比喻佛法广大无边。
11.乃将世故与陈说:乃,于是;陈说,陈述;世故,世俗之事;陈说,陈述。
12.坐使谈笑寻干戈:坐使,指因此而导致。谈笑,闲谈嬉笑。寻干戈,寻找战争。
13.济世不曰如之何:济世,拯救世人;如之何,怎么样;不曰,不是说。
14.我方衰病卧江海:我方,我的方面。衰病,衰老疾病。卧江海,躺在江河海洋之间。这里比喻自己处于困境之中。
15.骇俗颇似哀骀它:骇俗,惊骇世俗。颇似,很像。哀骀它,即庄子《外篇·田子方》中的“哀骀它”,指善于言辩而又善于饮酒的人。此处比喻自己的才华横溢、言辞犀利。
16.骅骝见鞭行甚速:骅骝,良马名。见鞭,看见鞭子后便跑得很快。期子,希望对方。自策,自己鞭策自己。期子,希望对方能够自强不息。勿蹉跎(cuōtuó),不要虚度光阴。蹉跎,消磨时间,浪费时间。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诗人借诗抒发了自己晚年的感慨和无奈,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豁达胸襟。
全诗共五段,每段四句,前两联各四句。从形式上看,此诗采用了律诗的形式,每段四句,分为两组,每组两句,押韵。这种形式在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也符合诗人的创作习惯。
第一段:“仙家佛氏各有科,所举净土与大罗。”
这一段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和道教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宗教的不同特点,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宗教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暗示了这些宗教对于人们心灵成长的指导作用。
第二段:“痴人妄想到其处,坚守丹鼎翻贝多。”
这一段描述了一些愚昧无知的人盲目追求佛教、道教的境界,却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这些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人的批评和讽刺。这里的“痴人”是指那些盲目追求宗教信仰的人。而“痴人妄想”则是对这些人的追求表示质疑和否定。
第三段:“胸中有此一念故,积虑便作层冰峨。”
这一段进一步描绘了那些愚昧无知之人的内心世界,他们虽然表面上看似虔诚,但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信仰和理解。而诗人则通过比喻的方式,揭示了这种人内心的空虚和脆弱。这里的“层冰峨”是指层层叠叠的冰山,象征着这些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第四段:“超然了达无阂者,应物不磷谁忧磨。”
这一段则是诗人对于真正信仰者的评价。他们认为信仰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与万物和谐相处的方式。这样的人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也不会因为世俗的纷争而烦恼。他们的心境如同清澈的水一样纯净,不会受到任何污染和干扰。这里的“谁忧磨”意味着没有人能够对他们产生困扰或伤害。
第五段:“我方衰病卧江海,骇俗颇似哀骀它。”
这一段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状态的描写。尽管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弱,但仍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也用“骇俗”来形容自己的行为举止,暗示自己并不追求世俗的成功和荣誉。而“颇似哀骀它”则表明了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思想境界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
整首诗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和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失望之情。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