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械仙翁去,岩垂直钓名。
重开茅苇塞,仰见斗山明。
便觉天光近,从教俗眼惊。
登临试一览,心目得双清。

直钓岩

无械仙翁去,岩垂直钓名。

重开茅苇塞,仰见斗山明。

便觉天光近,从教俗眼惊。

登临试一览,心目得双清。

注释

  1. 无械仙翁去:指一位无需武器便能隐居山林的隐士离去。
  2. 岩垂直钓名:形容岩石陡峭,如同笔直的钓竿一样引人注意。
  3. 重开茅苇塞:重新打开被茅草和苇草堵塞的地方。
  4. 斗山明:比喻山峰如同斗笠般明亮高耸。
  5. 便觉天光近:感到天空的光线似乎更近了。
  6. 俗眼惊: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它会感到惊讶。
  7. 登临试一览:登上高处尝试一望到底。
  8. 心目得双清:内心和视觉都感受到清新、明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高山、清澈天空的赞美之情。诗中通过对“无械仙翁”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首句“无械仙翁去”,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位无需武器便能隐居山林的隐士,为下文的描绘奠定了基调。第二句“岩垂直钓名”,则通过“垂钓”这一动作,形象地描绘出岩石陡峭的特点,同时暗示了主人公在这片环境中的独特地位和行为。

第三、四句“重开茅苇塞,仰见斗山明”,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变化。重新打开被茅草和苇草堵塞的地方,意味着新的开始或机遇的到来,而“斗山明”则形容山峰如同斗笠般明亮高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五、六句“便觉天光近,从教俗眼惊”,则是诗人内心的感受。他感到天空的光线似乎更近了,这种感受超越了世俗的眼光,使他感到惊讶。这里的“天光近”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也隐喻了诗人心境的转变和升华。

最后两句“登临试一览,心目得双清”,是整首诗的高潮和总结。诗人站在高处尝试一望到底,既看到了眼前的美景,也感受到了心灵的清明。这里的“双清”不仅指视觉上的清晰,也寓意着心灵深处的宁静与清明。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传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相处境界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