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文章喧宇宙,粲如日星垂不朽。
六一老人犹避路,作者纷纷皆束手。
俊逸精神追李杜,华妙雄豪配韩柳。
晚年流落海南村,黎唱蛮讴随蜑叟。
先生已去五十年,遗墨残篇尚多有。
丰城宝剑埋狱中,光焰犹能射牛斗。
败垣坏壁秘蜗涎,夭矫龙蛇已惊走。
独馀黎氏旧园亭,乔木森森免薪槱。
半是东坡亲手植,老干樛枝互缠纠。
杖藜乘兴访遗像,遐想英风伫立久。
曾吹葱叶送迎翁,当日儿童今白首。
莫嗟寂寂路荒芜,亦有幽人时载酒。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一首咏史诗,描述了他在海南村的经历和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 载酒堂:载酒堂是苏东坡在海南的一个住所,他常常在这里饮酒赋诗。
- 东坡文章喧宇宙,粲如日星垂不朽:这里的“东坡”指的是苏东坡,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书画家等。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就像太阳和星星一样璀璨夺目。他的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 六一老人犹避路,作者纷纷皆束手:这里的“六一老人”指的是苏轼的父亲苏洵,他也是当时的一位文学家。苏轼因为父亲的影响,也成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然而,当其他人看到苏轼的成就时,都纷纷退缩不前,不敢涉足这个领域。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文人的态度和评价。
- 俊逸精神追李杜,华妙雄豪配韩柳:苏轼被后世誉为“文坛巨擘”,他的文学作品被誉为“豪放派”。他追求的是“俊逸”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与李白、杜甫的诗歌相辉映。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华美的语言和雄浑的气势,这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风格相得益彰。
- 晚年流落海南村,黎唱蛮讴随蜑叟:苏轼晚年因政治原因被迫流落到海南岛,生活非常艰苦。他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与当地的黎族人民相处融洽。他们一起唱歌、跳舞,过着简朴而快乐的生活。
- 先生已去五十年,遗墨残篇尚多有:苏轼离开海南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但是他留下的诗书仍然流传至今。这些遗墨残篇见证了他一生的风风雨雨,也展示了他对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 丰城宝剑埋狱中,光焰犹能射牛斗:丰城之剑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把名剑,据说它曾在监狱中埋藏过一段时间。尽管它被埋在地下,但它的光芒依然能够照亮黑暗,犹如牛斗二星般明亮。这象征着苏轼虽身处困境,但他的精神并未熄灭。
- 败垣坏壁秘蜗涎,夭矫龙蛇已惊走:苏轼在海南留下了许多遗迹和建筑,但有些已经破败不堪。他曾经用蜗牛的粪便来修补墙壁,让这些建筑物更加坚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只剩下一些倒塌的墙体和破损的门扉。这些痕迹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
- 独馀黎氏旧园亭,乔木森森免薪槱:除了这些破败的建筑之外,还有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昔日的风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黎氏的旧园亭。这里的树木郁郁葱葱,形成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人们在这里可以免受火灾的威胁,享受宁静的时光。
- 半是东坡亲手植,老干樛枝互缠纠:这些树都是苏轼亲自种植的。他用心呵护每一棵树木,让它们茁壮成长。其中有一些大树已经长得非常高大,它们的树干扭曲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些景象令人赞叹不已。
- 杖藜乘兴访遗像,遐想英风伫立久:在一次散步时,苏轼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英俊风采。他曾手持拐杖,兴致勃勃地探访过去的痕迹。他站在这些古迹前久久沉思,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奋斗的时代。
- 曾吹葱叶送迎翁,当日儿童今白首:苏轼小时候曾经吹响葱叶作为欢迎客人的信号。如今,那些曾经的小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而他却已经白发苍苍。这让他感慨万千,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光阴。
- 莫嗟寂寂路荒芜,亦有幽人时载酒:虽然这里的道路显得有些荒凉,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诗意和雅致的存在。那些隐居于此的人时常载着美酒而来,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生活状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是对苏轼生平的一次回顾与反思。从“载酒堂”到“丰城宝剑埋狱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苏轼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无论是在官场上的挫折、家庭中的变故,还是个人的失意和孤独,都在他的笔下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六一老人犹避路,作者纷纷皆束手”这句揭示了当时文人面对苏轼成就时的畏缩态度。苏轼的才华使他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却也引来了不必要的嫉妒和排挤。这种社会环境使得很多文人选择了回避或者沉默,不敢涉足这个领域。
苏轼并没有被困境所击倒。他以自己的独特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喜爱。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豪放的气概和优美的诗句:“俊逸精神追李杜,华妙雄豪配韩柳”,他追求的是超凡脱俗的境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李白、杜甫的豪放不羁和韩愈、柳宗元的刚劲有力相得益彰。
在晚年的海南生活中,苏轼与当地人民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美好的回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他的足迹遍布各地,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墨残篇见证了他一生的风风雨雨,也展示了他对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苏轼一生的回顾和描绘,展示了他的才华、个性和情感世界。它既是对苏轼个人命运的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群体的反思和思考。让我们一同欣赏这位历史名人的风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