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隐他年并海漘,倦游悔现宰官身。
谁知西子湖边寺,重见东林社里人。
堆案楞伽三昧胜,谈经优钵一花新。
老来无复论诗乐,政欲相从寂寞滨。
【注】阇黎:梵语译音,意为“上人”。
并海漘(jiàn hǎi qián):并海山,即浙江舟山群岛中最大的岛屿普陀山。漘,同“岩”,指海岛。
西子湖边寺:即天竺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西南面,是江南名刹之一。
东林社里人:东林寺,为南朝梁普通年间僧人僧璨所立,故有“东林”之称。社里人,指佛教结社之人。
楞伽三昧胜:楞伽经,又称《大乘起信论》,为唐代禅宗祖庭——牛头山法门一系的传承,其内容强调修行时心与法、境合一的境界。
优钵花:指莲花,因形似花盆而称优钵花。
相从寂寞滨:在杭州钱塘江口的北岸。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著的一首酬赠诗。陈著(1214—1290),字谦之,号简斋,饶州鄱阳人。宋末元初文学家,尤善五言古诗,多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此诗是作者酬答友人的,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联“吏隐他年并海漘,倦游悔现宰官身。”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官场生涯,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后悔。诗人曾在官府任职,但因为厌倦官场的生活,决定辞官归隐。这一经历让诗人深感疲惫,也让他更加珍惜自己的隐居生活。
颔联“谁知西子湖边寺,重见东林社里人。”诗人通过回忆自己在西子湖畔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那段时光的怀念。诗人曾在这里隐居,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如今虽然已不再相见,但诗人仍然怀念那段时光。
颈联“堆案楞伽三昧胜,谈经优钵一花新。”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研究佛经的场景,表达了对佛法的热爱和对内心的平静的追求。诗人喜欢研究佛经,认为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同时,他也喜欢谈论佛法,认为这是一种提升自己境界的方式。他认为,只有在佛法的指导下,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尾联“老来无复论诗乐,政欲相从寂寞滨。”诗人通过表达自己对于诗歌音乐的厌倦和追求,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已经无法继续追求诗歌音乐了,因此他更想回到那个寂静的海边去隐居。这里,诗人用“寂寞滨”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对于那种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