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山谁言钝滞人,沙雁求群正如许。
先生掉头嗟奚为,要着行缠抱琴去。
径须摺折楖栗杖,我曹穷措有妙处。
时时覆钵过桥来,白头看打僧伽鼓。

【注释】

无着有还玉涧之意作诗留之无着:指僧人无着。玉涧:即玉泉,在杭州灵隐寺。

淮山:即安徽的黄山,诗人自称“钝滞人”。钝滞:迟钝,迟缓。

沙雁求群正如许:沙鸥结伙而行。

先生:指僧人无着,他摇头叹息,为什么还要执着世俗之物。

要着行缠抱琴去:带着行囊,抱着琴走了。

径须:一定要。折折楖栗杖:用荆条做的拐杖。折折:弯曲的样子。楖栗:一种植物,茎皮可制荆条。

我曹:我们。穷措:穷困潦倒,这里指自己。妙处:值得称赞的地方。

时时覆钵过桥来,白头看打僧伽鼓:不时地捧着钵盂过桥来;年老时观看僧人打鼓。僧伽鼓:佛教中用来诵经的鼓,因鼓声似梵音而得名。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作者在这首五律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抒发了对世事纷乱、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向往。

“淮山谁言钝滞人,沙雁求群正如许。”首二句点题。淮山是黄山的别称,作者自谦为“钝滞人”,意谓俗事纠缠,不得解脱,就像那沙滩上的大雁一样,为了求得群体而结伴而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生活的向往。

“先生掉头嗟奚为,要着行缠抱琴去。”“先生”指僧人无着。无着看到诗人如此模样,感叹地说:“你为什么要执著于世俗之物呢?”诗人反诘道:“我要带着行囊抱着琴而去,去寻找心中的清净世界。”这里的“掉头”是回头的意思,表示不再留恋尘世。

“径须摺折楖栗杖,我曹穷措有妙处。”第三联进一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径须”表示必须,“折折”即弯曲的样子,“楖栗”是一种植物,茎皮可制荆条,这里代指拄杖。诗人决心一定要用荆条制作的拐杖代替世俗的一切,去追求心中的理想境界。这里的“妙处”是指精神上的寄托和心灵的自由。

“时时覆钵过桥来,白头看打僧伽鼓。”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向往。“覆钵”(即钵盂)是僧人的饭具,“打鼓”则是一种佛教仪式。诗人时常捧着钵盂过桥来,看着僧人敲鼓打钟,听着佛经梵音,领略着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乐趣。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僧人一起参禅打鼓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世俗生活中的困惑和挣扎,以及他在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生活中的愉悦和满足,表达了作者对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向世人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