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还东观复怀铅,坐对秋风鬓飒然。
怨曲未平曾破瑟,故疮虽愈尚惊弦。
萧条门巷张罗外,阒寂曹司搁笔前。
借问不才为累否,古来山水尽天年。

老还

老还东观复怀铅,坐对秋风鬓飒然。
怨曲未平曾破瑟,故疮虽愈尚惊弦。
萧条门巷张罗外,阒寂曹司搁笔前。
借问不才为累否,古来山水尽天年。

注释:

  • 老还东观复怀铅:回到洛阳后,再次怀揣着铅制的工具,可能是用于绘画或写字。
  • 坐对秋风鬓飒然:面对秋风,鬓发感到萧瑟,形容岁月已逝,人已老去。
  • 怨曲未平曾破瑟:指曾经弹奏过悲伤的乐曲,比喻心中的哀愁难以平息。
  • 故疮虽愈尚惊弦:旧伤虽然愈合,但仍然害怕再次受伤。
  • 萧条门巷张罗外:形容门前冷落,没有行人的景象。张罗,指打扫庭院、悬挂灯笼等准备工作。
  • 阒寂曹司搁笔前:形容官府里寂静无声,人们放下手中笔不再写作。
  • 借问不才为累否:询问自己是否因为才能不足而遭受拖累。
  • 古来山水尽天年: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存,体现了天年的长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在洛阳的生活状态和心境。首句“老还东观复怀铅”,表达了他对东观的怀念之情,可能是因为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第二句“坐对秋风鬓飒然”,则描绘了他面对秋风时的苍老之态,展现了岁月流逝的痕迹。第三、四句“怨曲未平曾破瑟,故疮虽愈尚惊弦”,则进一步表达了内心的悲苦和对过去伤痛的记忆,即使是痊愈的身体也难逃恐惧。接下来的两句“萧条门巷张罗外,阒寂曹司搁笔前”,形象地描绘了洛阳街头的冷清与官府内的宁静,反映了诗人生活的孤寂和内心的落寞。最后两句“借问不才为累否,古来山水尽天年”,则是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和对生命意义的领悟。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通过景物描写和内心抒发,展现了一个老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