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更柳色,节物近清明。
去国三年恨,还家一日程。
故人投晓别,骡马傍山行。
何事逢寒食,春来苦要饧。
【注释】
离新郑:作者当时在洛阳,因避“安史之乱”而离开京城,所以称离开洛阳为“离新郑”。
荒村更柳色:荒村更显得荒凉。更,更加;荒村,荒凉的村庄。
节物近清明:节气已到清明节了。节物,指节气物候。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
去国三年恨:作者离开洛阳已经有三年了。去国,离开京都或外地。三,非实数。
还家一日程:回家的路程只需要一天的时间。
故人投晓别,骡马傍山行:天刚亮就告别了老朋友,骑着骡子和马沿着山道往家赶。投晓,天明。故人,老朋友。
何事逢寒食:为什么要赶上寒食节。何事,为什么。
春来苦要饧:春天到了又得做麦芽糖吃(饴糖)。苦,很。
【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思归之作。诗人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三月十五日,因安禄山叛军攻入潼关而逃离东京洛阳,途中写下此诗。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情调凄婉动人。诗中描写了诗人离别故园、远离京城的惆怅心情,以及他急于返归故里、过一个安定生活的迫切心情。
第一句“离新郑”,点出诗人离家远行的原因。新郑即今河南新郑市,古属陈国,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郑国,后成为周朝诸侯国郑国的都城,故称为新郑。这里借指洛阳。第二句“荒村更柳色”,写出了诗人离开京都后的所见所感。诗人看到荒凉的乡村,更觉得景色凄凉,这反映了他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第三句“节物近清明”,说明诗人离家时间已经相当长了,这时正是清明时节,万物开始复苏的时候。这句既照应题目中的“离新郑”,也交代了诗人离家的原因——清明节时外出扫墓祭拜先人。第四句“去国三年恨”,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第五句“还家一日程”,表明诗人回家只需一天的行程。第六句“故人投晓别,骡马傍山行”,写出了诗人与老朋友分别的情形,同时也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间风光画面。第七句“何事逢寒食,春来苦要饧”是说为何在这样一个节日里,却不得不吃麦芽糖呢?这里的“苦”字用得很巧妙,它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