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俞处士,独擅隐居名。
懒倦不复出,风流闻后生。
自甘长寂寞,肯作太鲜明。
松柏新阡路,伤心秋后声。
【注释】
抚州:今江西东部。处士:未做官的读书人。抚州临川:即抚州临川县,唐末黄巢之乱后,中原衣冠南渡,有名望者多避地于此,故称“临川”。独擅隐居名:独擅一方的隐居之名。长:长久。甘:愿意。作:做。松柏新阡路:新近修好的坟墓旁种上松柏,比喻坟墓虽久但仍然保持新鲜。秋后声:秋天落叶的声音,借指人的去世。
【赏析】
《抚州俞隐居挽诗》是唐代诗人王勃为抚州的隐士俞大猷所作的一首挽歌。这首诗对俞大猷一生的为人和业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寄托了作者对他的怀念之情。俞大猷(?-1583年),字志辅,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市同安区)人。明嘉靖中以武举贡授千总,随戚继光镇压浙江、福建倭寇。隆庆时入阁参预机密,督理漕运。万历初任登州总兵,在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因功进都督同知、左都督。天启三年(1623年)以疾归田,次年病死,终年七十七岁,葬于南京。俞大猷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他与戚继光齐名,世称“俞龙”“戚虎”,被后世尊称为“海神”。
此诗前四句写俞大猷的隐居生活及其性格特点,最后三句写其墓地,并抒发自己的感慨。首二句说俞大猷的隐居生活与众不同,一般人喜欢热闹,他却厌恶喧闹;一般人喜欢显赫地位,他却不屑功名利禄。“懒倦不复出”,是说他厌恶世俗生活,不愿再出来干一番事业;“风流闻后生”,则是说他的名声已经传遍四方,人们都知道他的高风亮节。“自甘长寂寞,肯作太鲜明”,这两句表明他宁愿过一种清静的生活,也不愿意过于张扬自己,做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松柏新阡路,伤心秋后声。”这是全篇的点睛之作。新坟上种上了松柏,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的鼓励。然而,当秋风萧瑟时,那一片片落叶随风飘落的声音,又让人不禁想起逝去的生命。这种声音,既有生命的消逝,也有对生命的哀叹,更有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因此,这首诗既是对俞大猷的赞美,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