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避地走穷荒,岭海江湖半是乡。
欢喜闻君俱趣召,衰颓如我合深藏。
晓寒已静千山瘴,宿雾先吞万瓦霜。
日日江头望行李,几回驱马度浮梁。

【注释】

五年避地走穷荒: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反,次年(756)攻陷长安,玄宗出幸蜀中。至马嵬驿,军士哗变而诛杨国忠。从此李、杨两人不和,玄宗遂仓皇南行。“五年”指这一段时间,避地,指流徙;穷荒,指荒凉偏僻之地;走穷荒,即流徙到穷荒僻静之处。岭海江湖半是乡:岭南地区多山川,故有“岭海之邦”;江南地区水网稠密,故有“江湖之国”。“半是乡”指两地都有故乡。

欢喜闻君俱趣召:我非常高兴地听说你们都来朝廷任职。趋召,指被皇帝征召。

衰颓如我合深藏:我身体衰老,应当归隐。衰颓,这里指衰老。

晓寒已静千山瘴:清晨的寒气已经消散了山上瘴疠的热气。晓寒,清晨的寒气,即晨寒。瘴,一种毒虫,传说人吸食了这种毒虫的血便生病,故称为病。

宿雾先吞万瓦霜:夜雾笼罩着群山,使万座房舍都蒙上了一层白霜。宿雾,指夜间的雾气。

江头望行李:站在江边望着行人的行李。行李,指随从人员及其所携带的物品。

几回驱马度浮梁:多次骑马渡过浮桥。浮梁,桥梁,这里指渡船。

【赏析】

本诗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当时诗人在桂林任侍御史,与贺州陈去非诸公同僚。这首诗就是诗人为迎接他们的到来而写。

第一句点明时间:五年。第二句写地点,岭南、江南一带,作者用“半是乡”概括两地的特点,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第三句写心情,他听到陈、陈二公将到来的消息,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非常欣赏他们的才华。第四句写自己的处境:年老体衰,应该隐居山林。第五句写环境:清晨的寒意已经散去了山上浓密的瘴气。第六句写气候:夜雾笼罩着群山,使万座房屋都披上了一层霜。第七句写远景:江边的人望着随从人员的行李。第八句写近景:多次骑马渡过浮桥。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情感真挚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