杲公昔踏胡马尘,城中草木冻不春。
甲士却立不敢问,其谁从之惇上人。
袖手归来两无语,如今且向江南住。
云居老人费精神,送向高安滩头去。
诗句解释与注释:
- 杲公昔踏胡马尘,城中草木冻不春。
- 杲公: 指苏轼的好友张杲,字杲卿。
- 踏胡马尘: 比喻战乱或繁忙。
- 城中草木冻不春: 形容战乱后的荒凉景象,春天来临却感觉不到春天的气息,因为战争使得自然景物变得萧条。
- 甲士却立不敢问,其谁从之惇上人。
- 甲士: 古时士兵的别称。
- 却立: 形容站得笔直但身体僵硬的状态,不敢有所动作。
- 其谁从之: 询问谁是跟随者(可能是指跟随苏轼的人)。
- 惇上人: 苏轼的朋友、僧人张惇。
- 这首诗可能是在描述张杲和张惇对苏轼的支持态度,尽管面对战乱,他们依然坚定地站在他身边。
- 袖手归来两无语,如今且向江南住。
- 袖手: 放下双手的意思。
- 归来两无语: 形容归来后沉默无言。
- 江南住: 指苏轼后来选择在杭州等地定居,远离战乱。
- 云居老人费精神,送向高安滩头去。
- 云居老人: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提到的僧人圆悟大师。
- 费精神: 形容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 送向高安滩头去: 将圆悟大师送到杭州的某个地方去。
译文:
张杲和张惇这两位朋友,曾追随苏轼,不畏战乱,坚守他的身旁。
他们只能袖手旁观,默默无语,因为他们知道,当前的局面已无法改变。
苏轼选择了江南定居,远离战火,过起了平静的生活。
而圆悟大师,为了表达对苏轼的敬意和思念,不远万里,来到了高安滩头,与苏轼告别。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写给张杲和张惇两位朋友的诗作,表达了他对他们的感激之情。通过描绘战乱中的情景和对两位朋友的怀念,展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