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今来几时,岁月忽已晚。
今当别我去,道里初不远。
家山霜正浓,马草寒更短。
何以奉亲欢,一笑和气满。
迩来游学士,已见如子罕。
读书要躬行,俗事不厌简。
故乡多老儒,归日正可款。
时能寄馀论,尚足起我懒。
两州多便人,自可数往反。

【注释】

子今来几时,岁月忽已晚:你什么时候来到我这儿?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

今当别我去,道里初不远:今天就要分别,道路并不遥远。

家山霜正浓,马草寒更短:家乡的山野,秋霜已经降得很厉害,马儿吃了冷露,草也变得枯黄了。

何以奉亲欢,一笑和气满:拿什么来孝敬双亲?一笑之间,就充满了欢乐与祥和之气。

迩来游学士,已见如子罕:近来游学之士,就像您一样,学问渊博。

读书要躬行,俗事不厌简:读书人应当亲身实践,不嫌繁琐。

故乡多老儒,归日正可款:我故乡有很多年高德重的儒者,我回去的时候正好可以请教他们。

时能寄馀论,尚足起我懒:有时也能把我未完成的著作寄给我,这足以使我振奋精神,不再懒惰。

两州多便人,自可数往反:这两个地方都有方便往来的地方,我可以多次去。

【赏析】

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诗人在江宁府任上。詹慥,字子开,是苏轼的表侄,当时正在江宁府任通判。苏轼在这首诗中,以亲切诚挚的感情向远道而来访的表侄詹慥致意,并表达了自己对这位年轻人的关怀、期望之情。

首联“子今来几时,岁月忽已晚”,写表侄来访的时间之久,感慨时光流逝之快。诗人用“几时”和“忽已”两个词句,强调表侄到来的时间之长和自己的衰老之快。

颔联“今当别我去,道里初不远”,写即将告别表侄,但路途并不遥远,表达离别之情。诗人用“初”和“近”两个字,突出了告别的短暂和道路的近便。

颈联“家山霜正浓,马草寒更短”,写家乡秋霜正浓、寒气逼人的景色,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诗人用“霜正浓”和“寒更短”两个词语,描绘出一幅秋深时节的凄凉画面。

末联“何以奉亲欢,一笑和气满”,用“何以”和“和气满”两个词语,表达对表侄的祝福之情。诗人希望表侄能够用笑容化解家人的忧愁,让家中充满和谐的气氛。诗人以亲切诚挚的语言表达对表侄的关怀、期望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