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西汉文翁为蜀守,蜀学不居齐鲁后。诸生竞欲保翁名,石室镌磨贵难朽。
东汉高公又几时,为作石室还如兹。至今二室坚且久,文公高公名不衰。
世间可传唯铁石,石终可泐铁终蚀。古人好事留其名,石室存亡竟何益。
汉水沉碑知在不,叔子名存空岘首。安得眼看石室销,要知二子名终有。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下面是逐句的译文和赏析:
石室
- 君不见西汉文翁为蜀守,蜀学不居齐鲁后。诸生竞欲保翁名,石室镌磨贵难朽。
译文:
- 你看,西汉时期文翁担任蜀郡太守,蜀地的教育并不落后于齐鲁大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想要保护文翁的名声,他们把石室(这里指的是石刻的学堂或学习场所)雕刻得更加精致,因为这样才显得珍贵不易磨损。
- 东汉时期的高堂隆又是怎样的呢?他的时间已经逝去,但他所做的工作却依然如故。至今石室仍然坚固且经久不衰,文公(指文翁)和高公(指高堂隆)的名声也依然不衰败。
- 世间可以流传的只有铁和石头这两种,但石头终究会被磨损,而铁则最终会被腐蚀。古人善于留下自己的名声,即使石室(这里指的是石刻的学堂或学习场所)不存在了,他们的名字也依然存在。
- 安得眼看石室销,要知二子名终有。
译文:
- 我怎么才能看到石室消失呢?要知道这两位先生的名字是永恒的。
注释:
- 石室:指石刻的学堂或学习场所。
- 西汉: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 蜀学:指四川地区的学术文化。
- 齐鲁:指山东地区,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这里得到发展。
- 诸生:古代读书人,这里特指文翁的学生。
- 石室:这里指的是文翁在蜀地建立的教育设施,包括学校、讲堂等建筑。
- 东汉: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 高公:东汉时期的高堂隆,曾任蜀郡太守。
- 叔子:对文翁的尊称,这里指的是文翁。
- 石室存亡:石室是否仍然存在。
- 二子:指文翁和高堂隆,两位地方官。
- 汉水:指汉江,流经四川境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西汉时期的文翁和东汉时期的高堂隆,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贤人重视教育和名声的赞赏之情。诗中通过对石室和石刻的学习场所的描述,强调了知识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历史人物名字的长久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