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得中宵梦羽衣,诗来恍见九皋飞。
期君与共淮淝捷,舍我曷为缑岭归。
愧乏缠腰娱彩服,喜将闻唳到柴扉。
凌云岂是笼中物,要学当年老令威。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他生活在晚唐。他的诗作多写闺情、羁旅以及咏物等题材,以绮丽的文辞,清丽的意象,含蓄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慨。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怪得中宵梦羽衣,诗来恍见九皋飞。
“怪得中宵梦羽衣”,诗人在梦中穿着羽毛做成的衣服,这让他感到惊奇。这种梦境的描绘,既是一种艺术的夸张,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自由与超脱的渴望。”诗来恍见九皋飞”中的“诗来”可能是指诗歌的意境与梦境产生了共鸣,使得诗人仿佛看到了九皋(即深山)之上的鸟儿自由飞翔的画面。期君与共淮淝捷,舍我曷为缑岭归?
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与朋友共享胜利的喜悦,而不是独自离去。”期君”意味着期待与朋友一起庆祝胜利,而”与共淮淝捷”则暗示了胜利是在淮河和淝水一带取得的。”舍我何为缑岭归”中的”何为”表示原因或者原因何在,这里的“何为”可以理解为为何选择离开。”缑岭”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诗人在这里可能是比喻自己的志向或者理想。愧乏缠腰娱彩服,喜将闻唳到柴扉。
诗人在这里自谦,认为自己没有华丽的服饰来装扮自己,感到惭愧。然而,当他听到远处传来的鹤叫声时,却感到非常欣喜。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既有自我批评,也有对自然的热爱。”闻唳到柴扉”中的”闻唳”指的是听到鹤鸣声,”柴扉”则是简陋的家门,表明诗人身处简朴的环境中。凌云岂是笼中物,要学当年老令威。
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认为即使是凌云(即高耸入云),也不是被束缚在笼子里的生物。他引用了传说中的仙人老令威,以此来强调自己追求自由的决心。”老令威”可能是一个典故,但具体出处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人通过梦境、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