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破鸿蒙一窍通,至今传说九龄功。
天垂瘴雨蛮烟外,路入炎荒火树中。
万里关河瞻北极,两行旌旆过南雄。
鹧鸪声里端阳近,榕树青青荔子红。
【注释】
大庾岭:岭南五岭之一,位于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县之间。相传古时有神人在此凿破天界,使岭南与中原相通。九龄:唐代名臣张九龄。
瘴雨:南方多雾,气候潮湿,易生蚊虫,故称瘴气。炎荒:炎帝所处之地,泛指南方蛮荒之地。关河:指长江黄河。北极:北极星,古人认为它居北天的正中,是观测星象的标准方向,因此以北斗七星来代表北极星。南雄:古郡名,治所在现在的广东省兴宁市。榕树:常绿乔木,叶子呈椭圆形,花序长在枝梢上。荔枝:热带果树,果实红艳,味美可口。鹧鸪:山鸡,羽毛黑白相间,善鸣。端阳:端午节。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为送别友人而作。前四句描写岭南风光,后六句写送别的情态,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意境优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首联写岭道之难。“度”字一开篇即点题,说岭道险恶。“凿破鸿蒙一窍通”一句极言岭道之难。鸿蒙指太空,这里用神话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盘古,象征开辟天地的宇宙洪荒时代。“鸿蒙”一词,既形容宇宙的辽阔无际,又比喻岭道的险峻难行。“至今传说九龄功”,说岭道虽艰,却仍流传着关于张九龄开凿岭道、打通南北通道的故事。张九龄任宰相期间,曾多次主持修路,其中一次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至十三年(725年),他主持开通了岭南水陆交通要道——由今广东连江县经番禺(今广州)通往韶关的大庾岭路。这条道路从北向南延伸,穿过云雾缭绕、瘴疠弥漫的山区,越过炎热的南岭。张九龄曾对人说:“吾非能穿地作桥,直达天涯海角也。”但他决心要把这条道路开辟出来。他亲自勘察地形,规划路轨,动员民工,终于在开元十三年完成了这项工程。从此,岭道畅通,南北往来便利多了。所以,岭南人民至今还传说着张九龄开凿大庾岭的丰功伟绩。
颔联写岭外风光。“天垂”两句写岭外景色。瘴雨指湿热交蒸的瘴气。炎荒,指南方炎热的荒野,这里泛指岭外。火树,形容树木丛生的样子,犹如燃烧的树。“路入炎荒火树中”意思是说岭外炎热的荒野中,郁郁葱葱的树木丛生。这两句把岭外炎热的荒僻景象写得栩栩如生,令人望而生畏。
颈联写送别情景。“万里”两句写送别的情态和目送之情。万里关河,即指漫长的万里关河。北极,即北斗七星,是人们用来辨别方位的标志。古人常用“北极星”作为指南针的前哨站或指南仪器的代表物。“瞻北极”三字表明送别的人在远眺天际的北斗七星。两行旌旆,指送别的人乘坐的仪仗队的旗帜。“过南雄”三字表明队伍已经到达南雄。“鹧鸪声里端阳近”是说送别之时正是端午佳节将临之际。“端阳”即端午,农历五月初一,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据说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而死,为了寄托人们对他的怀念,人们就在这一天吃粽子和划龙舟。“鹧鸪声里”三字,不仅点明时令,而且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氛围。“青青”二字既写树色翠绿,又暗含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荔枝红”三字,则以荔枝的鲜红来衬托鹧鸪声中端午佳节的喜庆气氛。
尾联抒发送别之情。“鹧鸪声里端阳近”一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既是送别时的情景,又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因为端午节正是荔枝成熟的季节,所以诗人特别提到荔枝红,以示友情。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的代表作之一。王勃的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这首诗语言清新明快,意境优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历来为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