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七十五,木末挂残阳。
纵使身未逝,亦岂能久长。
尚冀林间住,与师共末光。
孤云俄暂出,道俗纷苍黄。
【注释】
木末:树梢。
残阳:落日的余晖。
尚冀:希望。末光:指佛光。末,佛教语,意译为光明、智慧。这里泛指佛光。
孤云:独行的云。俄:不久。纷:繁多。苍黄:混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景星岩隐静庵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我年七十五,木末挂残阳。”此句写景,诗人自叹已年过古稀,暮然回首,人生几何。“木末”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之速和岁月蹉跎之感;“残阳”二字则写出了夕阳西下的凄凉景象,烘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纵使身未逝,亦岂能久长?”此句写情,抒发了诗人对生死轮回的超脱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尚冀林间住,与师同末光。”此二句写愿,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孤云俄暂出,道俗纷苍黄。”此二句写景,以孤云出岫比喻诗人的离世,道俗纷杂形容世间的纷争。
【译文】
我已经七十五岁了,树梢上挂着落日的余晖。
纵然我身体没有消失,也怎能长久存在?
我希望能够像树木一样,在深山里住下,陪伴老师一同度过余生。
忽然间,孤云飞出了山峰,人间的道义和习俗变得混乱不堪。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景星岩隐静庵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从字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在表达诗人对自己年老体衰、无法再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无奈之情,以及对生命无常、世事如梦的感慨。然而,如果我们深入解读,就会发现这首诗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内涵。
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共八句,每句七个字。这样的形式使得诗歌更加紧凑,节奏感更强,能够更好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这种形式也有助于突出主题,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明确。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我年七十五,木末挂残阳。”此句写景,通过描绘自己已过古稀之年,且树梢上还挂着落日余晖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之速和岁月蹉跎之感。这里的“木末”二字,不仅写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环境,还暗示了诗人对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认知。
“纵使身未逝,亦岂能久长?”此句写情,通过询问自己即使身体没有消失,是否就能长久存在的问题,抒发了诗人对生死轮回的超脱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这里的“身未逝”和“久长”,既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展望。诗人希望通过超越生死的思考,找到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和解脱。
“尚冀林间住,与师同末光。”此句写愿,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在深山里住下,陪伴老师一起度过余生。这里的“林间”二字,不仅描绘了诗人所期待的生活环境,还象征着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与师同末光”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佛法的信仰和追求。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行和悟道,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孤云俄暂出,道俗纷苍黄。”此句写景,通过描绘突然之间孤云飞出山峰,以及人间道义和习俗变得混乱不堪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于世间纷争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感受。这里的“道俗纷苍黄”既描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一方面渴望摆脱世俗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平静;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脱离社会和人群的影响。
这首诗虽然表面上看似只是描述自己的感慨和愿望,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对生命、时间和人性等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