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得行年到七旬,归田不问富和贫。
初非洁己为高士,但欲颐心如古人。
每对青山常意适,才逢白叟便情亲。
静中百念俱灰灭,识破浮生梦幻身。
【注释】
- 和乐天诗:指白居易的《和李司空题春暮游杭州》一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字乐天。他与友人在杭州西湖游玩,写下了这首诗。
- 年及之心:意指对年龄增长感到不安或担忧的心情。
- 再和八首:指作者在白居易诗的启发下,重新写了八首诗以回应白居易的《和李司空题春暮游杭州》。
- 乞得行年到七旬:乞得行年,意指到了七十岁。行年,指的是人的一生岁月。乞得,意为得到了。
- 归田不问富和贫:归田,意指回到家乡务农。富和贫,指的是财富的多少。
- 初非洁己为高士:初非,意指并非。洁己,意为保持自己的清白。高士,意指高尚的人。
- 但欲颐心如古人:但欲,意指只是。颐心,意为保养心神。如古人,指的是像古人一样。
- 每对青山常意适:每对,意指每当。青山,意指山中的青翠景色。常意适,意为经常觉得心满意足,即常感愉悦。
- 才逢白叟便情亲:才逢,意为刚遇见。白叟,意指老人。情亲,意为感到亲切。
- 静中百念俱灰灭:静中,意指安静的时候。百念,意指所有的思念。俱灰灭,意为全部化为虚无。
- 识破浮生梦幻身:识破,意为认识到。浮生,意指虚幻的人生。梦幻身,意指如同梦境一般的身体。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白居易的启发下,重写八首诗以回应白居易的《和李司空题春暮游杭州》。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年龄增长的不安、对回归自然生活的期望以及对现实人生的认识。通过对白居易诗歌的学习和思考,作者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
此诗的开头两句“乞得行年到七旬,归田不问富和贫”表达了作者对于年龄增长的忧虑和不安。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担忧,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恶化。在这里,作者用乞得到七十岁来表达自己的焦虑之情。同时,他也希望回归到田园生活,远离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寻找一种宁静和安逸的生活方式。这种心态也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隐逸、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
“初非洁己为高士,但欲颐心如古人”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品德的追求。他认为,一个人不应该仅仅注重个人的清白和高尚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修养和健康。就像古人一样,他们注重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而不是外在的华丽与虚荣。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精神生活的重视。
“每对青山常意适,才逢白叟便情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亲近。每当他面对青山时总是感到心满意足、心情愉悦;当他遇到老人时也会感到亲切和温暖。这里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同时,它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静中百念俱灰灭,识破浮生梦幻身”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真相的认知和领悟。他深知人生如梦如幻、虚幻不实,所有的思念和情感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为乌有。这种认识使他更加珍惜当下、珍视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情谊。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把握当下,不要过于纠结于过去和未来。
此诗通过学习和反思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作者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表达了对年龄增长的担忧和不安、对自然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真相的认知和领悟。这些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