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华发养,奄闻朝露伤。
人虽恨长夜,生已在西方。
灵輤过空坂,罗繻空北堂。
欲知箫史处,松柏正凌霜。
【注释】
- 丧表姑挽词:哀悼亡妇的挽词。表,通“悼”,哀悼;姑,指亡妇。
- 不尽华发养:白发长满双鬓。
- 奄闻朝露伤:忽然听到清晨的露水声就感到悲伤。奄闻,突然听到。
- 人虽恨长夜:尽管人们怨恨黑夜漫长(即人生苦短)。
- 生已在西方:死亡已近(即生命已经终结)。
- 灵輤过空坂:灵车经过空旷的山路,指死者离世。輤,古代送葬时所乘的车,这里指灵车。
- 罗繻空北堂:用罗繻(丝织品)做成的衣衾空空地放在北堂,指死者离世后家中一片萧条。
- 欲知箫史处:想要知道萧史居住的地方。箫史,传说中善于吹箫的神人,常与黄帝、容成公等人相往来,故称仙人为箫史,此处指死者生前的生活环境。
- 松柏正凌霜:松树和柏树枝叶不凋零,依然苍翠挺拔,在风霜严寒中傲然屹立,比喻高洁坚贞的节操。
【赏析】
此诗是悼念亡妇的挽歌。
首联写丧事之悲:“不尽华发养,奄闻朝露伤。”丧事使白发增多,又听到晨钟暮鼓,更添伤感。诗人以“华发”自喻,表现了哀痛之情。“奄”字极言丧事之惨重,“朝露伤”则暗示着生命无常。
颔联抒发对死者的思念和哀悼之情:“人虽恨长夜,生已在西方。”人虽然讨厌漫长的夜晚,但死亡已经来临,一切希望都已破灭。这里的“人虽恨长夜”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生命的无奈和遗憾之情,而“生已在西方”则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颈联描绘了送葬的场景:“灵輤过空坂,罗繻空北堂。”灵车经过空旷的山路,用罗繻(丝织品)做成的衣衾空空地放在北堂,表达了对死者的缅怀之情。诗人通过对送葬场景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对逝去生命的怀念之情。
尾联表达了对死者的崇敬之情:“欲知箫史处,松柏正凌霜。”诗人想要知道萧史居住的地方,因为他生前喜欢听箫,而松柏则象征着高洁坚贞的节操。诗人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向读者展示了死者生前的生活环境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整首诗以悼念亡妻为主题,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逝去生命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死者生前品质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