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有璞玉,外质而内美。
惟其不自炫,故与顽石齿。
和也速于售,再献甘灭趾。
在玉庸何伤,惜君两足耳。
【注释】
咏古四首:这是一首借咏玉来喻人的作品。诗人通过对玉的描绘,表达了对那些自命不凡而实际才疏学浅者的看法。
昆山:即昆仑山,在今中国新疆。
璞玉:未经雕琢的玉。
外质而内美:外表虽粗劣,但质地纯良。
不自炫:不自我吹嘘。
和也速于售:和氏璧因和氏而出名,所以“和”是说宝玉。速于售指卖得快。
再献甘灭趾:再献,指献玉给楚王。甘灭趾,《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曾把贵重宝物献给吴王夫差。这里指献玉给楚王。
在玉庸(yōng)何伤,惜君两足耳:在玉又有什么妨害,只是可惜你有两只脚罢了。庸,同“庸”,通“庸”,岂的意思。
【译文】
你像昆仑山上的玉一样,外表粗糙而质地纯良
你并不自我吹嘘,所以与顽石相媲美
和氏璧因为和氏而出名,所以“和”是指宝玉
卖得太快了,再次献上宝玉也会很快被砍掉双脚
有玉又有什么关系呢,只是可惜你有两只脚罢了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玉来喻人的作品。诗人通过对玉的描绘,表达了对那些自命不凡而实际才疏学浅者的看法,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身不愿为权贵屈身、宁折不弯的节操。
全诗以玉石比人,用物喻人,寓意深刻。前两句写玉的外在特征,突出其“质而不美”,与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后两句通过对比,进一步揭示出玉的内在品质,从而得出“有玉又有何妨,只怕君有双足”这一结论,表明作者对于人的才能和品德的看重远胜过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
这首诗语言简练含蓄,比喻贴切生动,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