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日奉明诏,班春出孤城。
和风递鼓鼙,细雨迷旆旌。
渺渺度阡陌,溪山照人明。
幽花不孤芳,好鸟相应鸣。
陇麦已争秀,畦秧亦微萌。
食新知有期,及我凋瘵氓。
古寺依绝壁,林端列飞甍。
残僧四五人,静若无所营。
石室广百肘,嵌空自天成。
泉甘与茶宜,就挹岩下清。
伏槛肆遐瞩,归云入檐楹。
数农前致辞,貌野意则诚。
兹幸枉冠盖,使君岂无情。
频年苦饥虚,奚用恤此生。
守昔在闾里,先畴每躬耕。
起家三绝馀,谬忝符竹荣。
无术布宽大,低头愧鳏茕。
愿言同抚绥,永绝愁叹声。
徽州班春古岩寺呈诸僚友
揆日奉明诏,班春出孤城。
和风递鼓鼙,细雨迷旌旗。
渺渺度阡陌,溪山照人明。
幽花不孤芳,好鸟相相应。
陇麦已争秀,畦秧亦微萌。
食新知有期,及我凋瘵氓。
古寺依绝壁,林端列飞甍。
残僧四五人,静若无所营。
石室广百尺,嵌空自天成。
泉甘与茶宜,就挹岩下清。
伏槛肆遐瞩,归云入檐楹。
数农前致辞,貌野意则诚。
兹幸枉冠盖,使君岂无情。
频年苦饥虚,奚用恤此生。
守昔在闾里,先畴每躬耕。
起家三绝余,谬忝符竹荣。
无术布宽大,低头愧鳏茕。
愿言同抚绥,永绝愁叹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1324年(元至正四年)春天,由歙县北乡游历至徽州,游览古岩寺后作的一首七律。全诗写景抒情,情韵悠长。
首联“揆日奉明诏,班春出孤城”两句,写诗人受皇帝诏命从京城回到家乡,在春天来临之际离开县城。“揆日”,即审时度日之意。这里指诗人奉命回乡。“班春”一词本指春季之始,后来也用以指官员上朝或赴宴等。“出孤城”,意为离开孤城。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他感到欣喜,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回家机会;另一方面,又因长期在外为官,对家乡的感情并不深厚。
颔联“和风递鼓鼙,细雨迷旌旗”两句写诗人离开孤城之后,一路上和风送暖,鼓鼙声声;细雨飘摇,迷蒙了旌旗。这两句描写出了诗人离开孤城的途中景象。诗人以鼓鼙声和细雨作为背景,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旅途画面。其中“和风”、“细雨”两个词语,形象地勾勒出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而“递”、“迷”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旅途中所见景色的感受。
颈联“渺渺度阡陌,溪山照人明”两句,写诗人继续前行,越过了一片片田间小路,眼前出现了美丽的山水风光。“渺渺”二字形容道路遥远、曲折,给人以深远的感觉。“溪山照人明”则是形容山清水秀、风光明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通过这两句的描绘,将读者带入到了一个美丽的自然画卷之中。
尾联“幽花不孤芳,好鸟相相应”两句,写诗人继续前行,看到了许多独自开放的鲜花和相互呼应的好鸟儿们。这里的“幽花”和“好鸟”都是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的美景,它们虽然与众不同,但却同样美丽动人。这两句诗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他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的珍视之心。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徽州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之心。同时,诗中的一些词语如“班春”、“孤城”、“和风”、“细雨”、“阡陌”、“溪山”、“幽花”、“好鸟”等,都富有诗意,为诗歌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