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倦行役,依投得禅关。
空堂纳清风,坐见香霏还。
积水共天远,高僧与云闲。
传闻扁舟人,宿昔庐兹山。
姝者已千载,诸峰高烟鬟。
当时功名成,止在谈笑间。
今岂无国士,宸游一何艰。
凭高望行朝,小雨犹斑斑。
【注释】:
1、暑湿:夏天的潮湿气候;倦行役:厌倦了奔走仕途。
2、禅关:佛教修行之地,这里指寺院。
3、空堂:空旷的殿堂。
4、香霏:香烟缭绕。
5、高僧:指僧人。云闲:云气清朗自在。
6、传闻:听到别人说。扁舟人:泛舟江湖的人。
7、宿昔:过去。庐兹山:指诸暨县上省院所在的山。
8、姝者:美好之人。已千载:已经千年。
9、烟鬟:女子发髻之状。
10、当时:当年。功名成,止在谈笑间:当年功业成就,只是轻松谈笑中的事。
11、今岂无国士:今天难道没有像国家重臣一样的贤士?
12、宸游一何艰:皇上驾临巡视多么艰难。
13、行朝:朝廷。
14、小雨犹斑斑:细雨还滴滴打落下来。
【赏析】:
这首七律,是诗人于乾元二年(759)夏,在浙江会稽郡诸暨县上省院时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首联写自己因暑热和潮湿而不愿行走,只好投宿于寺院之中,得以暂时休息。“阻溪”,“得禅关”说明诗人是在炎热的酷暑之中,在旅途劳顿之后才得到一处清凉宁静之所,这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铺垫。
颔联写诗人入寺之后的感受,“空堂纳清风”,“坐见香霏还”,两句互文见义,既形容了空荡的寺院显得幽静凉爽,又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的向往之情。
颈联写诗人在寺院中所见的山景,“积水共天远”,“高僧与云闲”,写出了山势的高大、云气的飘渺以及山中的寂静和僧侣的悠然自得。
尾联写诗人在寺院中所听到的关于昔日游历此地的名士的传说。“传闻扁舟人”一句,表明诗人听到的是别人口中的故事,但同时也透露出他心中对于名士的仰慕之情。
全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夏日山寺图,同时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表现出作者在官场失意后的隐逸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