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今头上半儒冠,谁肯公庭弄舌端。
试问毛锥将底用,夺标他日万人看。

【注释】

①宜春士:指宜春的读书人。②毛锥:笔的别称,这里指毛笔。③夺标:夺得科举考试中的头名,指中举。④底用:有什么用处。⑤万人看:被万人注目。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一个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夺魁后的情景。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押韵整齐,读来朗朗上口。第一句“只今头上半儒冠”,写读书人头戴儒帽,表明其是应考的读书人。第二句“谁肯公庭弄舌端”写读书人不愿在公堂上争辩。第三句“试问毛锥将底用”写他询问自己考取状元有何用处。第四句“夺标他日万人看”写一旦夺魁,将来一定会受到万人的关注。全诗语言通俗,通俗易懂地表达了读书人对科举及第的看法。

诗的开头两句写宜春士头戴儒帽,表示他是应试的士子;“他年夺魁万人看”,则表明他对科举考试的态度。第三四句,写读书人不热衷于功名富贵,而以“毛锥”自比,表示自己有真才实学,不屑于钻营投机。最后两句,写他登科后,将会得到众人的瞩目和称赞,这既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也反映了时人的心理。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新党失势,旧党得势而掌权,苏轼等许多文人纷纷上书,请求皇上开边御敌,收复河山。作者也上书皇帝,要求“一洗旧习,变祖宗法”。这首诗就是作者向皇帝上书的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朝政的不满和自己的政治理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