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彻。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倩蜚廉、得得为吹开,凭谁说。
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安得便登天柱上,从容陪伴酬佳节。更如今、不听麈谈清,愁如发。
满江红·中秋
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彻。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倩蜚廉、得得为吹开,凭谁说。
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安得便登天柱上,从容陪伴酬佳节。更如今、不听麈谈清,愁如发。
【注释】
美景良辰:美好的时光。
算只是:不过是。
可人风月:可爱的风月。
素节:洁白的月亮。
长是十分清彻:一直非常清澈。
着意:特意。
登楼瞻玉兔:登楼看月亮上的兔子。
安得便登天柱上:怎么才能登上天柱呢。
从容:不慌不忙。
如今:现在。
听麈谈清:听佛家讲经说法。
【赏析】
这是一首以中秋赏月为中心的词作。上片先写明月之美,下片则抒发自己的愿望。全篇以“中秋”为中心词旨,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开头两句,作者就以赞美之笔勾勒出中秋之夜的美好景象。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月圆人团圆”的习俗。此时,天上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夜空,地上人们仰望着这轮圆月寄托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作者通过描绘这一美好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中秋节日的喜爱。
“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彻。”接着,他又进一步描写了明月的光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常常被赋予美好的象征意义。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理的领悟。
“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又转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登上高楼,想要一睹那美丽的月亮。然而,却有人用帷幕遮住了月亮,使得他无法看到那美丽的景色。这既表现了他对月亮的渴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倩蜚廉、得得为吹开,凭谁说。”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他借用了古代传说中的人物——飞廉的故事,以表达自己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他希望借助飞廉的力量,将阻碍他视线的帷幕吹开,让他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月光。这里的“倩”字,既可以理解为请托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请求或恳求之意。
“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弦”在这里指的是音乐,而“望”则是观月亮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圆月还是新月,都是可以欣赏的美景。这里,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自己对于时间变换的淡然态度。他认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心中有美,就能够欣赏到生活中的美好。
“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手把”是指用手采摘桂花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他羡慕那些能够亲手采摘桂花的人们。因为在他看来,桂花象征着美好和富贵。而他却无法享受到这份幸福,不禁心生羡慕之情。这里的“堪折”二字,既可以理解为值得珍惜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值得享受的意思。
“安得便登天柱上,从容陪伴酬佳节。”诗人在最后两句中又回到了自己的心愿之中。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那些能够登天柱的人一样,能够轻松自如地度过这个美好的节日。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在节日里与亲朋好友一同欢聚,共同庆祝这美好的时刻。
“更如今、不听麈谈清,愁如发。”尾声三句紧承前面的议论,点明主题。前两句是说,现今世俗之人都忙于谈论清谈玄理(佛教禅宗中的所谓悟理),无暇顾及赏月的乐趣。后一句是说,由于不能听到佛家的讲经说法,所以他的心情就像头发一样愁绪满怀。
整首词构思巧妙,立意新颖,语言清新自然,富有韵味。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中秋佳节的喜悦之情,更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