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客回天意,有人资盗粮。
日中屡见斗,六月时降霜。
有书不暇读,有食不暇尝。
食况不盈缶,书空堆满床。

【注释】

无客:没有客人。回天意:指上天的旨意。资盗粮:资助盗贼。日中:中午时分。斗:量粮食用的工具。六月:农历的六月,夏季。时降霜:时而降霜。有书不暇读:有书而没时间读书。有食不暇尝:有饭而没时间品尝。食况:食物的情况。不盈缶(fǒu):不满一缸,形容食物很少。书空:把书籍放在空中,形容书籍很多。

【译文】

没有人能改变上天的旨意,有人却给盗贼提供粮食。

中午时分经常看见斗米,到了六月却降下冰霜。

有书却无暇去阅读,有饭吃却没有时间品尝。

食物的情况更糟糕,连一碗粥也填不满一个罐子。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揭露社会黑暗的愤激之作。诗人通过写自己生活上的困苦,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全诗通篇都是以“无”字开头,以“空”字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慨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六句,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自己生活的困顿。“无客”,说明作者在政治漩涡中,已处于被孤立的状态;“回天意”,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处境之惨,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与无能。“资盗粮”一句,则写出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官府与百姓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广大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处境。“日中屡见斗,六月时降霜”,这是说白天看见斗米,夜晚降霜;斗,古代一种容量单位,等于十升。斗米即十分之一升米的价钱。斗米和降霜,都是反映农民的生活极端艰苦。“六月时降霜”,是说六月天气寒冷,甚至到了降霜的程度,说明作者生活在一个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有书不暇读,有食不暇尝”,是说尽管有书可看,但时间太紧张,没有时间去读;即使有时间吃,但肚子饿得难受,也没有心思去尝。“食况不盈缶,书空堆满床”更是夸张地表现了作者穷困潦倒、无所事事的生活状况。

诗的最后一句“空堆满床”,既是对前面所写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这两句诗既表现出作者身处逆境、志向远大,又显示出他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诗中的“空”字多次出现,如“无客”、“无人资盗粮”、“日中屡见斗”、“六月时降霜”、“有书不暇读”、“有食不暇尝”等等,都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这些艰难处境,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使得老百姓无法安定生活;主观原因则是由于作者自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不能积极地去寻求出路或办法来改善处境。

整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它不仅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批判,也是对广大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呼唤。因此,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地位,是一首难得的现实主义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