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风急来万木萎,迅雷不听人掩耳。
南山栖鸟失故巢,北山翔龙卷湖水。
翔龙掉尾不肯收,眼看沧波接云起。
想当舟楫避惊涛,无数鱼虾趁龙尾。
诗句释义
- 颠风急来万木萎:描述突如其来的狂风,使得树木都枯萎了。
- 迅雷不听人掩耳:形容雷声大得像要盖过人的耳朵一样。
- 南山栖鸟失故巢:指在南山上的鸟儿失去了自己熟悉的鸟巢。
- 北山翔龙卷湖水:形容在北面的山里,有龙在湖面上卷起水波。
- 翔龙掉尾不肯收:龙在飞翔时,尾巴在空中甩动,不愿意停下来。
- 眼看沧波接云起:形容波浪与天空相接的景象。
- 想当舟楫避惊涛:想象自己是一艘船,想要避开那汹涌的浪涛。
- 无数鱼虾趁龙尾:形容许多鱼虾都趁着龙的尾巴飞起来逃走了。
译文
在中元节那天,我在雨中记录所见的景象。突然之间,狂暴的风暴来袭,树木都枯萎了,雷声响得好像要把我的耳朵震聋。南山上栖息的鸟失去了自己的鸟巢,而北面的山上,一条龙在湖面激起了波纹。龙在空中甩动着尾巴,不愿意停下,我看着波涛连天,想要像船一样躲避这汹涌的浪潮。无数的鱼和虾都趁着龙的尾巴飞了起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的夜晚。诗中的“颠风”、“迅雷”以及“暴雨”等词汇,生动地刻画了天气的突变,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南山栖鸟失故巢”、“北山翔龙卷湖水”等形象的描述,将自然景观与动物行为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尤其是“翔龙掉尾不肯收”一句,既表达了龙的威猛,也反映了自然界的力量。
诗人以“眼看沧波接云起”结束全诗,将观者带入到一种宏大的自然景观之中,使人感到震撼。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富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它让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变化和挑战。